黄河改道

(重定向自三易回河

黄河改道,是指黄河发生较大幅度的河道迁移。历史上,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1]。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汇入长江。據歷史記載,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間,黃河决口泛滥1593次,发生较大改道共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称为“六大迁徙”,涉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2]。历史上黄河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多发生在唐代以后[3]

黄河历次改道示意图
黄河历次改道动态图
夺淮入海的黄河

先秦时期

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黄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4]。《尚书·禹贡》记载“導河積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5]。这里的“积石”指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意思是说,黄河在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孟津洛河汇流。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曲周縣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其中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因《禹贡》所载,故称为“禹河”[6]

禹河大徙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7],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8]。宿胥口河徙后的河道,大致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经德州,渐向北,经河北沧州,在今河北黄骅县以北入于渤海[9]。而原来的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10]

秦汉时期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延津县境)决堤[11],是汉代黄河最早的一次决口[12]

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经平原、济南,流向千乘入海,这是黄河有史记载的第二次大改道[13]。至公元70年,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进行全面的整治,才解决水患[14]。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无重大决溢改道。[15]

北宋时期

横陇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于汉唐旧河之北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入海,史称横陇河[16]庆历元年(1041年)皇帝下诏暂停修决河。从此以后,大河在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久久没有恢复[17]。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18]

商胡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昌湖集)[19],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由天津附近入海,史称“北流”[20];另一脉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史称“东流”[21]。东流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才断绝[22]

三易回河

三易回河是指仁宗、神宗、哲宗年間的三次人为決口。[23]

  • 第一次回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壬子朔,將商胡北流强行堵塞,讓黃河改道入六塔河,六塔河無法容納黃河,當天晚上决口,“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
  • 第二次回河:熙宁年间,又遽塞北流,并置疏浚黄河司,致黃河多次决口;有一次甚至夺淮入海,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 第三次回河:元祐八年(1093年),封闭北流,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黃河洪水在三門决口,唐開元年間所建「聖德頌」並大曆年重修「禹廟」皆在山頂,均被冲毀。六月末,于内黄口决堤,东流遂断绝。

南宋改道

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24]。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从此黄河由原来的北入渤海改为南入黄海。此后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移动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再入黄海。虽然时有北冲,但均經由人力强行逼堵南流。[25]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在李固渡(今滑县境内)决口,河水部分流向单州[26],当时“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27]。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在阳武决堤。[28]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至洛阳城下立寨,攻金国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水夺涡入淮,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29]

元代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黄河在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十五处决口。朝廷调集南京(今开封)民夫204,323人,修筑堤防。[30]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黄河在杞县蒲口决堤[31],次年(1298年)六月再次决口,河水泛滥导致汴梁、归德被淹[32]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大水,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堤[33],主流向东北注入运河,再南流入淮,泛滥达七年之久[34]。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堵住缺口。黄河自曹州以下至徐州河道称为“贾鲁河”。[35]

明代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宿迁,向南流入淮河。洪武十七年至三十年(1384~1397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多次决口[36]。其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于原武黑洋山决口,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37]

清代

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道[38]。河水先流向西北,后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39]。在咸丰黄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曹縣單縣 (此段与河南商丘虞城交界),再經安徽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丰縣沛縣徐州邳州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40]

民国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6月6日晚,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师为阻挡日本軍,在河南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开始掘堤。至9日用炸藥炸毁大堤,河水穿堤而出,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另一股自中牟顺涡河,由怀远入淮河。河水泛滥八年,河南、安徽、江苏3省44县市受灾。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41]

参见

参考文献

脚注

  1. ^ 清末黄河改道使得山东一带水涝蝗灾频繁. 凤凰网历史. 2010-05-29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2. ^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 
  3. ^ 陶卫宁.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1-27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4.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 2010,一、虞夏至春秋战国时期 大禹治水传说时代
  5. ^   禹贡. 维基文库. 
  6. ^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 中国国家地理. 2002, (08)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7. ^   卷029.   漢書. 维基文库. 王横言:“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 
  8. ^ 禹河大徙.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9. ^ 胡渭.   禹贡锥指. 维基文库. 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10. ^ 袁仲翔, 王质彬 & 徐福龄 1991,一、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1. ^ 史记·河渠书. 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12. ^ 河决酸枣.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5). 
  13. ^ 河决魏郡.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14. ^ 王景治河.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15. ^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第 2 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16. ^ 河决横陇.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17. ^ 宋史·河渠志. 久不堵复 
  18. ^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维基文库, 165. 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 
  19. ^ 宋史·河渠志. 六月癸酉,河决商胡埽 
  20. ^ 河决商胡.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21. ^ 叶青超,陆中臣,杨毅芬等.黄河下游河流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2. ^ 东流断绝.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23. ^ 宋史·河渠志.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24. ^ 杜充决河.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25. ^ 河道变迁. 腾讯新闻. 2005-08-22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26. ^ 金史·河渠志. 河决李固渡,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 
  27. ^ 河决李固渡.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6). 
  28. ^ 金史·河渠志. 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 
  29. ^ 决黄河寸金淀.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30. ^ 元史·世祖本纪. 
  31. ^ 元史·成宗本纪. 七月丁亥,河决杞县蒲口 
  32. ^ 元史·五行志. 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滥汴梁、归德二郡。 
  33. ^ 河决白茅口、金堤.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34. ^ 袁仲翔, 王质彬 & 徐福龄 1991,六、金元时期
  35. ^ 贾鲁堵口.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36. ^ 黄河连决河南各地. 黄河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37.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 2010,七、明代
  38. ^ 清史稿·卷二十·本纪二十》(咸丰)五年......六月......丙辰,河南兰阳河溢。
  39. ^ 1855年黄河改道. 山东省情网. 2007-08-01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40. ^ 常诚. 150年前黄河大改道. 大众日报. 2006-05-24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41. ^ 袁仲翔, 王质彬 & 徐福龄 1991,九、民国时期 民国27年(1938年)

书籍

  • 袁仲翔; 王质彬; 徐福龄, 黄河志·卷一·黄河大事记,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ISBN 7215014428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 黄河大事记,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6215067 

外部链接

  • 人民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