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汇接区
三個構造板塊的邊界相交的點
(重定向自三联点)
三叉汇接区(英语:Triple junction),也称作“三联点”,是3个地质板块的边界交汇的区域。板块的边界有3种类型:中洋脊 (R), 海沟 (T), 转换断层 (F)。因此三叉汇接区可分类为:F-F-T, R-R-R等。但仅有部分类型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
大陆三叉裂谷系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板块内部由于地幔柱的上升,产生了由正断层组成的三叉断裂系统,随着地幔柱的不断隆起,初始的断裂体系开始扩张,根据同一力学体系应力优先释放原理,三叉断裂体系必然有一支断裂系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此詞句與普通地質不符,若屬實,脊-脊-脊三叉裂谷系不應存在。實例很多,見本頁面下段描述)。其中2支继续发展成为新的大洋的洋中脊,另一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断裂系就成为拗拉槽。
例子
- 红海, 亚丁湾与东非大裂谷在阿法尔三角区汇接,是唯一一处位于海平面以上的岭-岭-岭型的三叉汇接区。
- 罗德里格斯三叉汇接区位于南印度洋,是岭-岭-岭型,由非洲板块, 印澳板块,南极洲板块交汇。[1]
- 加拉帕戈斯三叉汇接区是岭-岭-岭型,纳斯卡板块, 科科斯板块, 太平洋板块在此交汇。東太平洋海隆形成此处向北、向南延伸的两支,加拉帕戈斯海隆形成向东的拗拉槽。
- 北美洲西海岸的门多西诺角是一处不稳定的三叉汇接区。太平洋板块,戈尔达板块、北美板块在此交汇。三支分别是:分开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走滑断层——圣安德烈斯断层;分开戈尔达板块与北美板块的卡斯卡迪亚俯冲带;分开戈尔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转换断层——西侧的门多西诺断裂带与东侧的门多西诺断层。从而形成了F-F-T型的门多西诺三叉汇接区.
- 阿穆尔板块, 鄂霍次克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三叉交汇处形成了富士山.
- 房总三叉汇接区位于日本近海,是唯一的T-T-T型板块汇接区。鄂霍次克板块,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在此交汇。得名于房总半岛
- 北海是古生代的阿瓦隆尼亚大陆, 劳伦大陆与波罗的大陆的三叉汇接区的遗迹.[2]
参考文献
- ^ Sauter, D.; Mendel, V.; Rommeveaux-Jestin, C. Propagation of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at the Rodrigues Triple Junction. Journal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 1997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3).
- ^ White, N.; Latin, D. Subsidence analyses from the North Sea 'triple-junction' (PDF).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3, 150 (3): 473–488 [2014年1月10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8月12日).
延伸阅读
- Oreskes, Naomi, ed., 2003, Plate Tectonics: an Insider's History of the Modern Theory of the Earth, Westview Press, ISBN 0-8133-4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