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左派

中国意识形态
(重定向自中国新左派

中国新左派中国大陆自20世紀90年代起出現的多元化的左翼政治理念[1][2][3]。由於運動的多樣性,新左派一詞存在歧義,一般來說,新左翼可以應用於擁護植根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變化的左派理論、理想和傳統的人,以及其他批評後現代主義新自由主義的人[4]

新左派與毛主義资本主义的關係均较为複雜。儘管一些學派認為新左派希望回歸毛澤東時代的群眾政治運動並放棄資本主義,但还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国新左派將資本主義的開放市場與社會主義元素(特別是在中國農村)結合起來[5]

词源及定义

 
崔之元是最早被称为中国“新左翼”的人

据李扬考证,中国“新左派”的称谓最早出现在1994年7月21日,这一天的《北京青年报》上,杨平在评价崔之元的文章“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法学·中国现实”时表示中国出现了“新左派[6]。随后,汪晖在《天涯》上发表的文章《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拉开了新左派与自由派的论战[7]

一些被认为属于中国新左派阵营的人曾拒绝使用这个词描述自己,或对这个词抱有负面态度。汪晖本人一开始反对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来描述知识界的论战,表示这是“给别人戴帽子的方式”[8]崔之元甘阳王绍光一开始都不使用这个词描述自己的立场[9]

新权威主义理论家萧功秦在2002年定义中国的“新左派”为“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与公平为核心价值,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层化、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体现,并以平均主义社会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选择的社会思潮”[10]。马立诚2012年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表示中国的新左派不是一个目标明确的统一群体,他们的大部分理论来自于西方的新左派,但也有继承本土老左派的思想,其与老左派的区别在于更注重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相对轻视阶级斗争计划经济[11]

区龙宇在2018年时将新左派划分为两类,新左派学者和新左派学生[12]赵鼎新在2019年时则将中国当代的左派思潮大概分为四类(新左派、老左派、学生左派和双面人左派),同时表示四类人之间存在一定重叠[13]自由亚洲电台2023年2月报道,在白纸运动后,一些左翼青年开始以“新新左派”自称,以示与汪晖等人的国家主义倾向不同[14]

起源

在1980年代民主化運動失敗、1992年鄧小平南巡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後,學者和媒體人物開始對市場化及其後果採取更為批判的立場——包括(但不限於)沿海和內陸地區、城市和農村地區以及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社会地位及經濟上的不平等[15]。根據新左派理論,市場經濟的挑戰源於中國經濟改革下的市場經濟已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已將中國帶入全球資本主義領域[16]

中国新左派的發展與鄧小平時代在世界舞台上低調存在後中國民族主義的增強有關。它被視為對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其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的回應,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導致了沿海和腹地之間以及貧富之間的社會不平等日益加劇[17]。有學者認為,基於20世紀獨特而劇烈的經濟和政治變革,中國不能採用許多西方國家的社會民主、資本主義模式。[16]中國新左派關注國家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有學者認為,雖然運動尚不成熟,但很可能在21世紀嵌入中國社會(假設兩極分化繼續下去)[18]罢工静坐、温和的公民不服从等行动,由于政府镇压而零星出现,并且可能随着新左派的发展而变得更有组织[18]

中国新左派对现行资本主义体系大体均持怀疑态度和批评态度,但在政治和经济观点上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分野。一方面,崔之元汪晖等新左派支持者对自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5]。另一方面,根据张旭东的说法,“中国学术界提倡新政式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学者在1980年代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但到20世纪末又被认为是‘新左派’的。” 这种流变表明,部分新左派提出的理想与1980年代的民主社会主义有相似之处[19][20]

理論

经济

經濟學在中國新左派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發展與中國的經濟改革密切相關。許多新左派的支持者普遍認為,應該找到一種左翼經濟模式來解決中國對出口和儲蓄的依賴,縮小城鄉之間日益擴大的經濟差距,並通過公有製和國家計劃刺激私營企業。在大多數社會民主計劃中應用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模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沒有挑戰和改革現有的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民主,而是試圖緩和結構分裂和等級制度的社會後果。一個合適的、可持續的市場模式對中國的左翼運動至關重要。[21]例如,新左派经济学家崔之元认为,基于詹姆斯·米德约翰·凯恩斯的劳资合伙关系可以为劳动力市场引入一些灵活性:外部股东持有股权证书;工人拥有劳动证和股票证,取代了固定工资,减少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任何改善一个群体的决定(通过提高其股票的股息)都会自动提高另一组股票的股息[21]。同时,许多新左派知识分子对集体计划经济充满信心,期待农村工业化[16]

新左派学者对于中国农村的情况同样存在不满,他们视市场经济改革对农村造成的破坏为其最大缺陷,并引其为论据[22]

政治

中国新左派的政治观点存在不同分野。汪晖、甘阳、崔之元等都赞成民主,但关于如何实现民主则看法不一[23]。一些中国新左派主张采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经验和《鞍钢宪法》实现民主和经济民主[24]。王绍光认为普选并不民主,而群众路线反倒更贴近民主[23]。许纪霖写道,新左派不满意“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消极自由”和“间接民主”,批评称这些表面平等的“消极自由”只是少数权贵能够享受的“自由”,而与广大民众无涉,他们要进一步落实能够保障一般平民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自由”和“直接民主”,并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干预真正落实自由与民主的基本条件[25]陈子明在文章中批评新左派不注重民主,同时批评汪晖在《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对民主这一论题的回避[26]。而另一部分中国新左派自次贷危机以来倾向于拒斥人权和普世价值等海外被认为具有重要地位的概念,这些理论家主张建立一个与西方知识传统分开的威权主义政府[27]丁学良在2010年时批评中国新左派过度注重国家干预,称“中国根本就没有新左派”,因为“新左派的首要主张就是人权大于主权”[28]

中国的新左派和老左派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萧功秦在文章中写道:

朱學勤[30]任剑涛及马立诚[31]则称新左派和老左派之间存在合作,任剑涛写道:

中国传统文化

与1960年代海外新左派反传统文化、提倡国际主义的情况不同,1990年代的中国新左派运动与新儒家产生了一定的交集,后者主张恢复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如孝道。这两种意识形态都出现在1990年代后期,均是由于当时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而产生的民族主义产物,这导致部分新左派和新儒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惠。2015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写道,中国网民倾向于聚集成两个阵营,自由市场派倾向于国际主义和民主,而社会主义派倾向于亲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这与海外保守派倾向于民族主义、进步派倾向于国际主义的现象相反,且中国网民的每个阵营都表现出高度的思想统一[33]

社會運動

據《金融時報》報導,2016年,几位專家估計,如果中國舉行自由選舉,新毛主義候選人將獲勝。這場毛主義復興運動先於習近平上任,他自己在表面上復興毛時代元素似乎是為了向新毛主義妥協。人們認為,新毛主義的日益流行是由於市場改革和全球化下日益嚴重的經濟錯位和不平等。[34]海外观察认为,新毛主義者首先在胡錦濤時期聲名鵲起,当时他們通過烏有之鄉等網站對中共政策進行毛主义角度的攻擊。他們通過與太子黨出身的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聯繫擴大為政治運動,並成功地在鎮壓中倖存下來。相信中共領導層不願剷除這些團體,因為他們與中共歷史和意識形態有關。[35]

江泽民时代

2000年,张广天导演的《切·格瓦拉》话剧在北京上演,不久后便被称为新左派话剧[36]

胡锦涛时代

2004年12月,张正耀、张汝泉等四名毛派在河南郑州散发了指责共产党抛弃工人阶级、严重腐化,呼吁回到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单,并在随后不久因此被逮捕并被秘密审判。该案随即引起轰动,中国全国各地的左派纷纷来到郑州抗议裁决结果[37]

一群工人和學生於2008年成立了中国毛泽东主义共产党,這是一個地下的、未被承認的政黨,反對執政的共產黨政府。[38][39]

习近平时代

 
北京清華南路的涂鸦,上写“毛主席万岁贡萨罗主席万岁!持久人民战争理论万岁!”,摄于2021年12月6日

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執政後,毛主義和新毛主義在千禧一代和中國貧困人口中越來越受歡迎,外國媒體對他們的報導也越來越頻繁。[40][41][42][43]由於中共對無產階級運動和抗議的鎮壓,黨與新左派之間的緊張局勢日益加劇。[44]

2015年2月,来自中国全国各地13个省的毛主义者在洛阳召开会议,呼吁人民群众发动革命,扭转“修正主义上台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复辟”,并声称得到了党内元老的支持。不久后许多参与会议的毛派被逮捕[34]

2017年11月,毛派學生張雲帆等人和一些工人因組織毛派沙龍在廣州被捕。[45][46]

2018年文革開始52週年之際,來自中國各地的數十名新毛主義者聚集在香港舉行紀念活動,稱他們的活動在中國大陸被禁止。他們身著毛澤東時代的藍色軍裝,揮舞著鐮刀旗。這些毛派團體高度批評中共的市場經濟,他們聲稱這是造成不平等和腐敗加劇的罪魁禍首。[47]

一些毛派學生參加了2018年7月至8月的佳士事件,支持工廠工人的權利。[48]學生們組成了佳士工人声援团,其中包括#MeToo倡導者岳昕[43][49]五十名學生随后被捕;他們下落不明。[50]

習近平當局在對企業實施政治控制的同時,還推動了深圳更大程度的經濟自由化,深圳隨後被視為中國其他地區的典範。2020年9月,深圳市前市長、市委書記厉有为在香港《文汇报》上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評論,警告說由於左翼再次開始討論階級鬥爭,中國正處於經濟改革的十字路口[51]。2021年6月,《纽约时报》报道称,受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996工作制影响,毛泽东思想正在中国的Z世代青年中复兴,他们呼吁打倒资本家、“用路灯吊死资本家!”,甚至直接挑战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52]

在2022年白紙運動中,部分新毛主义者参与示威并表达诉求[53]

批评

对中国新左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部分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带有的民族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成分是否有悖于左翼意识形态体系,以及以此引申出的是否真正存在新左派的质疑。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赵敦华在2019年时认为,中国语境中的“左”和“右”与西方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必须打引号。例如,“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密特的政治哲学在美国被用于强化传统宗教价值和国家权威,属于右派,但转口中国后,与批判现代性和反对启蒙主张相结合,成为‘新左派’重要的西学资源”。西方“新左派”把中国打着同样旗号的人引以为同道,乃“滑天下之大稽”[54]。媒体人郭宇宽主张区分“左派”和“中国新左派”,因为“秦暉艾未未等如果在西方的話,應被劃為純正的左派”,而法国极右翼勒庞的政治纲领放在中国一定会被当作“新左派”[55]

参见

參考來源

  1. ^ 陳宜中. 左派有理由支持自由民主嗎?關於中國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 (PDF).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2009-12-01, (31): 73–126 [2022-08-08]. doi:10.6523/168451532009120031003 (中文(繁體)). 90 年代後期的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大論戰,就是改革合法性爭論的表面化。這場 90 年代論爭的壓台戲,涉及範圍之廣、問題之深刻,在 20 世紀中國思想界也罕見。 [失效連結]
  2. ^ 汪晖. 新批判精神. 王超华 (编). 歧路中國. 新北市: 联经出版. 2004: 47–48. ISBN 9789570827163. 一般來說,2000年以來,在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當中,許多人出於對當代社會分化的不滿,從「自由派」的陣營中分化出來,對所謂「新左派」有了更多的同情。但與此同時,隨著辯論的激進化和社會化,左翼內部的分化也之發生了。甘陽在2000年撰寫了一篇文章討論中國新左派的由來,他列舉了王紹光、崔之元、我和他自己等四位作者,分析我們之間的取向上的接近之處和區別所在,並以「自由左派」的名字對這一思潮進行命名。 
  3. ^ 汪晖. 新批判精神. 王超华 (编). 歧路中國. 新北市: 联经出版. 2004: 12–16. ISBN 9789570827163. 
  4. ^ Goldman, Merle. Review of China and New Left Vision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s. The China Journal. 2015, (73): 266–269. ISSN 1324-9347. JSTOR 10.1086/679242. doi:10.1086/679242. 
  5. ^ 5.0 5.1 丘琦欣. 什麼是中國「新左派」:介於左派思想與民族主義之間?. 破土. 2016-03-03 [202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繁體)). 
  6. ^ 徐友渔. 进入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 当代中国研究. 2007, (2) [2022-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中文(简体)). 据李扬考证,中国的“新左派”称谓最早出现在1994年7月21日,在这一天的《北京青年报》上,杨平在评价崔之元的文章“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法学·中国现实”时,称中国出现了“新左翼”。 
  7. ^ 许纪霖. 中国知识分子论―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 (PDF). 現代中文學刊. 2011, 3 (1): 3 [2022-12-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31). 
  8. ^ 徐友渔. 进入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 当代中国研究. 2007, (2) [2022-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中文(简体)). 虽然汪晖在国内一再表示他反对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来说明知识界的分歧和论争,谴责这是“给别人戴帽子的方式”,但他在接受英国《新左派评论》杂志采访所发表的谈话表明,他完全清楚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条件变化和知识界立场分化的产物。 
  9. ^ “新左派”学者崔之元解读制度创新与经济民主. 凤凰网. 2008-12-29 [202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10. ^ 张宇. 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的转型模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05, 1 (2): 8 [2023-03-31]. CN 11-5859/D. ISSN 1674-75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11. ^ 马立诚.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66–70 [2023-04-01]. ISBN 978-7-5097-279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12. ^ Au, Loong Yu. The Jasic Mobilisation: A High Tide for the Chinese Labour Movement? [佳士动员: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高潮?]. Made in China Yearbook [中国年鉴]. ANU Press. 2019: 72–75 [2023-02-04]. ISBN 9781760462925. JSTOR j.ctvfrxqcz.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13. ^ 趙鼎新. 當前中國最大的潛在危險 (PDF). 二十一世紀評論. 2019-06, (173): 14–15 [2022-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8) (中文(繁體)). 
  14. ^ 疫情后的中国变局:民意在嬗变. 自由亚洲电台. 2023-02-20 [202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中文(简体)). 康立舒期待着变革,这和他的政治立场有关。他把自己划归为所谓的‘新新左派’。在他眼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发生国家主义转向而出现的‘新左派’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他们思想转向国家主义(典型如汪晖),转而拥护起当局统治,鼓吹‘中国模式’是对‘美帝’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挑战。’ 
  15. ^ Debating "the China Model". Hoover Institution.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英语). 
  16. ^ 16.0 16.1 16.2 汪晖.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天涯. 1997, (5): 133–150. ISSN 1006-9496. 
  17. ^ 黃俊傑. 【毛澤東忌辰】毛澤東去世四十週年:新左派的圖騰與遺產. 香港01. 2016-09-09 [2022-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中文(繁體)). 「中國新左派」在90年代因為反對鄧小平時代放棄計劃經濟,轉向自由市場原理而竄起--新左派之研究課題重在後鄧小平時期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以及為求發展而犧牲平等原則,並呼籲對毛澤東時代的遺產進行批判性再評價以回應當前局勢,其中包括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獨立作家丘琦欣語)。 
  18. ^ 18.0 18.1 Zhao, Bin. Consumerism, Confucianism, Communism: Making Sense of China Today. New Left Review. March 1997, (222): 43–59 [2021-12-09]. ISSN 0028-60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19. ^ Zhang, Xudong, "The Making of the Post-Tiananmen Intellectual Field: A Critical Overview." In Whither China? Intellectu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ed. Xudong Zhang (1-75).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6.
  20. ^ 甘阳. 中国自由左派的由来. 明報. 2000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21. ^ 21.0 21.1 Dallmayr, Fred R; Zhao, Tingy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 debates and perspectives.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2. ISBN 9780813136424. OCLC 757463443. 
  22. ^ 雷思莉·虎克. 中国新左派的崛起. 爱思想 (远东经济评论). 2007-04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23. ^ 23.0 23.1 马立诚.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73–74 [2023-04-01]. ISBN 978-7-5097-279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24. ^ 李前进. 论新左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威胁与化解路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24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25. ^ 许纪霖. 两种自由和民主--对“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战的反思. 经济管理文摘. 2002, (18): 39-41 [2023-04-01]. 
  26. ^ 王思睿. 新威权主义与新左派的历史根源 ──评汪晖的《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当代中国研究. [202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1). 
  27. ^ Han, Sang-Jin; Lü, Peng. Chinese crisis management: Consolidated authoritarian capitalism as a new brand of political regime?. Van Beek, Ursula; Wnuk-Lipinski, Edmund (编). Democracy Under Stress: The Global Crisis and Beyond. Cape Town: African Sun Press. 2012: 152–3. ISBN 9781920338701. 
  28. ^ 李宗陶. 丁学良:中国只有老左派,没有新左派. 搜狐新闻 (南方人物周刊). [202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29. ^ 萧功秦. 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 当代中国研究. 2002, (1)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30. ^ 朱學勤. 「常識」與「傲慢」 ──評曹長青、仲維光對李慎之、顧準的批評 (PDF). 二十一世紀. 2003-07-31, (总第77): 157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3). 
  31. ^ 新左派新在哪里. 新浪财经 (经济观察报). 2010-09-10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32. ^ 任剑涛. 向左與向右——中國政治的價值選擇 (PDF). 二十一世紀. 2014-12, (总第146): 8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3). 
  33. ^ Zhang, Taisu. China's Coming Ideological Wars. Foreign Policy.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34. ^ 34.0 34.1 吉密欧. 毛派回归对中国政治构成新的威胁. 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6-10-27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35. ^ Mark, Magnier. The underrated influence of modern neo-Maoists on China's Communist Par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6-25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36. ^ 魅力独特史诗话剧《切-格瓦拉》北京重新出发. 新浪网. 2005-06-27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37. ^ 罗伯特·威尔. 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爱思想. 由吴万伟翻译. 每月评论. 2006-06-28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38. ^ After India, Nepal, China under Maoist threat?. The Times of India.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39. ^ 中国出了个中国毛泽东主义共产党. Radio Free Asia.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中文(中国大陆)). 
  40. ^ Why Beijing isn't Marxist enough for China's radical millennial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英语). 
  41. ^ 詹豆哲. 中国政府加重打压工人和学生!. 保卫马克思主义 (国际马克思主义趋势). 2018-11-16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简体)). 
  42. ^ 赫海威. 当爱党的青年走上街头.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8-10-31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中文(简体)). 然后,毕业了,他们试图将党所宣称的理想付诸行动,上个月,他们从中国各地汇聚到南方城市惠州,在附近的工厂组织工会,并举行抗议活动,要求为工人提供更多保护。 
  43. ^ 43.0 43.1 杨进; 詹豆哲. 佳士工人行动显示阶级斗争升温. 保卫马克思主义 (国际马克思主义趋势). 2018-09-18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简体)). 
  44. ^ 佳士工潮启示录:毛左对习近平构成挑战. Radio Free Asia. [2019-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2) (中文(中国大陆)). 
  45. ^ Justice for the Eight Comrades.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46. ^ 100 Chinese sign letter calling for release of Maoist intellectual.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7-12-23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47. ^ Jun Mai; Choi Chi-yuk. The last Maoists in China find refuge in capitalist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48. ^ Young Marxists are going missing in China after protesting for workers. CNN.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49. ^ Fears for young Marxist activist missing after police raid in Chin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50. ^ Chinese campus crackdown on young Marxist activists expands in major citi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11-14 [202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2). 
  51. ^ Wang Xiangwei. Carrie Lam's non-speech said it all: Hong Kong and Shenzhen have swapped roles. China Briefi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0-10-17. 
  52. ^ 袁莉. “谁是我们的敌人?”:那些“拥抱”毛泽东的中国年轻人.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1-07-12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中文(简体)). 
  53. ^ 刘文. 11月27日,亲历北京亮马桥. 2022-12-01 [2022-12-04]. 当晚参与抗议的人的政治倾向也有差别。他记得有几位男生能看出来很崇拜毛泽东,有时候会援引毛泽东的语录,也警察对峙的时候,也会说毛泽东曾经讲过的“让群众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54. ^ 赵敦华. 四十年来西方哲学问题争论发凡. 学术交流. 2019, (3): 5–10, 191 [2022-08-09]. ISSN 1000-82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 
  55. ^ 郭宇宽. 貌似左右分歧,实为儒法分歧. 同舟共进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 2010, 268 (10): 29–31 [2023-01-25].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