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聖蹟亭

(重定向自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中壢聖蹟亭[註 2]位於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1]:81,夾在陸橋(現已拆除)與伯公廟的夾縫間。為專供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目前已停止使用[3]。惜字亭建於道光時期,昭和年間重建為現代的樣貌。建築風格具日治時期融合西洋風的特色,與清治時期所建的其他惜字亭迥異[3]。中壢聖蹟亭200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14年擴大登錄一旁的伯公廟,合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a]

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Zhongli Sen-Ji Pavilion and The Eastern Ba-Gong Temple
中壢新街聖蹟亭
中壢聖蹟亭
位置 中華民國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國小校門旁
材料紅磚洗石子[註 1]水泥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
公众参观開放時間:全天
參觀費用:免費
使用者中壢仁海宮新街國小
所有者公私有
网站中壢聖蹟亭-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官方名称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歷史遺跡
评定时间2014年7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

聖蹟亭又名「字紙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聖樓」等[a]。古時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讀書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書本取得困難,久之產生敬字惜書的習慣[1]:11。故廣泛設立聖蹟亭,雇人蒐集字紙後於聖蹟亭內燃燒,燃燒後的灰燼稱為「聖蹟」[1]:14。「聖蹟」自亭中清出後,以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白紙妥善包好[1]:12,置於倉頡牌位前[3]。每年擇日祭祀後,將灰燼送至水邊或河邊。[a]

沿革

圍牆
伯公廟

中壢乾隆年間開始開發,先於老街溪東岸形成市區[4]道光六年(1826年),中壢發生閩粵械鬥客家人為避禍陸續移居新街溪西岸。八年(1828年),重新規劃街道,稱為「新街」,而舊有的街市則稱為「老街」。十二年(1832年),為保護居民安全,在聚落四周興建土造城牆。同時新街開始成為鍛冶業的中心,一度打鐵舖林立,原聚集於老街的居民與商賈也逐漸遷至新街。[1]:81、82隨著新街的繁榮,文人開始聚集[4]。為祈求金榜題名、助長文風,於新街溪畔建造惜字亭[1]:82。聖蹟亭原位於仁海宮廟埕、橋頭左方沿溪步道20m處一戶民宅後方,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重建於現址,伯公廟也大約於此時遷至現址[a],呈現現今的風貌[1]:82

惜字亭雖非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卻是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文化代表。客家人多分布於貧瘠的丘陵地,自古生活困苦,唯有靠讀書出仕改善生活,對教育的重視也轉變為對文字的尊重。在客家地區的廟宇中,廟埕皆會設置惜字亭,並如鼓樓般左右對稱,成為建築格局的一部分[1]:46、47。客家人也習慣在村落邊緣建造惜字亭,同樣情形還可在桃園市龍潭區屏東縣佳冬鄉等地區看到[4]

建築

中壢聖蹟亭採用中西合璧的建築形式[1]:82。基座為方形,四周圍以洗石子造圍牆,正面有階梯通至亭身[1]:83,基座的地坪及扶手、階梯均有不同程度的毀損[3],由因毀損裸露的紅磚可得知中壢聖蹟亭使用TR磚[註 3]。亭身成寶塔狀,以紅磚砌成再外敷洗石子。底層為八邊形,各角邊再加上稜角。中層為四邊形[1]:83,具有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雕花[1]:82,四周飾以複雜的線腳,爐口位於正面,呈橢圓形,上下各有類似蝙蝠的裝飾,有祈福的含意。頂層為六邊形,上鐫「聖蹟」兩字[1]:83,採六角鑽尖飛簷[1]:82,中央有花草裝飾的球體[1]:83。亭身三層六邊形、四邊形、八邊形的設計分別代表六合四像八卦的概念[1]:82[3]

頂層
仿巴洛克式雕花

週邊

中壢仁海宮:位於西南方50m處。[1]:81

附註

  1. ^ 洗石子屬於人造石的一種,以噴水器將水泥洗去一層,使其露出小石粒;磨石子則是將表面磨光,使小石粒露出[1]:37。兩者皆是將平板的混凝土打成凹凸狀,模仿碎石子的工法。[2]:36
  2. ^ 相傳文字由倉頡所創造,故尊稱其為「倉頡聖人」或「倉頡先師」,聖人所創製的文字便被稱為「聖蹟」,故惜字亭常被命名為「聖蹟亭」。[1]:16
  3. ^ TR磚指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大正四年(1915年)開始燒製的紅磚[1]:83,其上有「TR」的凹字,代表「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羅馬拼音縮寫。[b]並具有利於與水泥結固的網狀表皮。尺寸為23×11×5m。因產於松山,故又稱為「錫口磚」,在當時屬於高級建材。[1]:83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張志遠. 《台灣的敬字亭》. 遠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2. ^ 莊展鵬、王明雪. 《台北古城深度旅遊: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 遠流. 2000. ISBN 9573241463. 
  3. ^ 3.0 3.1 3.2 3.3 3.4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歷史建築-其他歷史遺跡-中壢聖蹟亭.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中華民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