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效益

休閒效益,是指一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在活動過程中或結束時得到心理、生理、社會、智能等方面的利益。

定義

有許多研究者針對休閒效益有其定義:

Mannel 及 Stynes認為人們在參與休閒活動時,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理的刺激,而產生生理、心理、環境、經濟、社會之影響,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後,就產生了休閒效益。[1]Driver(1991)指出休閒效益指的是個人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強調身心狀況與社會關係是否獲得的改善或助益。Ajzen(1991)認為參與休閒活動時休閒目標達成後,認知需求滿足程度進而獲得休閒效益的主觀感受,當獲得效益的越高,參與的行為表現也會更積極。高俊雄(1995)認為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可以幫助參與者個人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林欣慧(2002)認為在從事休閒活動的過程中,每個人對於休閒效益的感受不盡相同,此為一種主觀的概念,個人的休閒體驗與感受經過主觀評估之後,產生不同的休閒效益。

分類

Tinsley、Barrett及Kass(1979年)

  1. 表達自我
  2. 社會交友
  3. 肯定自我能力
  4. 補償
  5. 服務社會
  6. 啟發心思智慧
  7. 獨處
  8. 安寧

林清山(1985年)

  1. 生理健康
  2. 心理健康
  3. 社會健康
  4. 智能發展

劉泳倫(2003年)

劉泳倫彙整了過去專家學者對休閒活動功能的看法,歸納出休閒活動有四種主要功能:

在個人方面

  1. 促進生理健康
  2. 促進生理健康
  3. 擴展生活經驗、增廣見聞
  4. 啟發智慧、發揮創造力
  5. 增進人際關係
  6. 疾病治療的功能
  7. 促進自我實現
  8. 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在家庭方面

  1. 促進家人感情交流
  2. 促進家庭和諧快樂
  3. 提高生活品質

在社會方面

  1. 預防犯罪功能
  2. 促進人群融合
  3. 促進社會安和樂利、增進社會福祉

在國家、經濟方面

  1. 提升工作效率、帶動經濟發展
  2. 促進勞資和諧、減少勞資糾紛
  3. 提升文化素養、促進藝術與文化交流

其他學者

  1. 生理利益
  2. 心理利益
  3. 社交利益
  4. 放鬆利益
  5. 教育利益
  6. 美學利益

舉例

小明和爸爸參加一個登山健走的活動,在活動中獲得休閒效益如下:

  • 生理:訓練心肺功能、耐力、肌力
  • 心理:成就感、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
  • 社交:認識不同的登山健走夥伴
  • 教育:學習登山相關知識

參考來源

腳註

  1. ^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其他

  1. 張耿介,陳文長 (编). 休閒社會學(英文:Sociology of leisure) 第2版.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 陳宗玄,張瑞琇 (编). 休閒遊憩產業概論(英文:Introduction to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dustry) 第2版.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