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作醮

醮典道教祭典儀式。舉行醮典亦稱打醮建醮造醮齋蘸。醮的種類很多,如禳災祈福為齋蘸,最著名的就是武則天的三官手書;祈求神明庇佑的叫“清醮”又稱為“祈安醮”;為慶祝寺廟或相關建築物落成的“慶成醮”;祭拜瘟神的叫“瘟醮”;超度死於水火亡魂的是“水醮”或“火醮”。此外,尚有為神明祝壽的“神誕醮”和佛教盂蘭盆會混合而成的“中元醮”等。[1]

南投縣埔里鎮建醮醮壇
2020年12月埔里建醮大典

字義

說文》:「醮,冠娶福祭。」《博雅》:「醮,祭也。」《高唐賦》提到祭祀時:「進純犧,禱琁室。醮諸神,禮太一。」《隋書·經籍志》:「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歷史

漢之後,醮成為道教的重要儀式,許多道教的典籍都有記載醮儀。史書上亦有許多關於醮事的記載,例如《ˋ書卷七·志第二·禮儀二》:「大業中,煬帝因幸晉陽,遂祭恒ˋ知岳。其禮頗採高祖拜岱宗儀,增置二壇,命道士女官數十人,於壝中設醮。」到了明末所撰的《正字通》中,「醮」字的知釋更顯醮和道教的關係:「凡僧道設壇祈禱曰醮。」

明代之後,民間醮典已不一定和道教有關。

種類

道教上,醮分清醮(陽醮)和幽醮(陰醮),前者主要目的為祈福、慶賀,後者則意在超渡亡靈[1]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就提到幽醮一詞:「(金陵土星觀觀主劉金壇)吩咐一面安排做九幽醮,且請眾官到裡面看靈芝。」

香港,醮典主要稱為「太平清醮」。

臺灣,醮多於冬天舉行,有「立冬之後打大醮」的說法。除了有定期醮典外,亦有因各種特殊原因而有的,如:

  • 水醮、火醮:因有關災害發生了而舉行,附屬清醮或王醮。
  • 中元醮:普渡亡靈。
  • 瘟王王船醮:多在南部有王爺信仰的地區舉行,驅瘟逐疫之王爺醮,迎接代天巡狩下凡主持。
  • 慶成醮:慶祝建築物(多為廟宇)落成。
  • 圓醮:主醮祭後舉行。
  • 臺南每年冬天舉辦建醮大典,有分三年一次,五年一次,九年一次,甚至十二年以上皆有

按日子長短,有一/二/三/五/七/九朝醮。

民間醮典習俗

 
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

參考文獻

  1. ^ 打醮. 香港傳統節誕專號. [201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

特定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