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恒芝
元恒芝[1][2](5世紀—528年5月17日),原名恒,字景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侍中、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京兆康王拓跋子推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元恒芝粗略阅读经书和史书,以《春秋》的义理,起名不以山川字眼,上奏请求改名为恒芝,历任位太常卿、中书监、侍中。正始三年(506年),南梁辅国将军萧及率领两万军队攻克固城,冠军将军鲁显文、骁骑将军桓和等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孤山。将军角念率领一万军队,扰乱龟蒙,当地的百姓跟随南梁叛变的有一半。北魏安东将军邢峦派遣统军樊鲁讨伐桓和,别将元恒芝进攻固城,统军毕祖朽讨伐角念。八月壬寅(506年9月12日),樊鲁在孤山击败南梁将军桓和,斩首四千多,元恒芝攻克固城,毕祖朽将角念赶走,北魏的兖州全部平定[3][4][5][6]。
普通六年(525年),车骑将军元恒芝奉命带兵征讨,散骑常侍兼尚书常景接收诏令前往宣读旨意慰劳元恒芝[7][8]。孝昌二年六月丙子(526年7月3日),卫大将军、西道都督元恒芝加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9]。孝昌三年(527年)正月,北魏由于兵将疲惫,萧宝夤和元恒芝在泾州大败[10][11]。元恒芝从渭河以北东渡黄河,杨椿派遣使者追赶元恒芝,没能追上[12]。
建义元年四月庚子(528年5月17日),仪同三司元恒芝在河阴之变中遇害,朝廷赠予太傅、司徒公,谥号宣穆公[13][14][15]。
家庭
兄弟
儿子
参考资料
- ^ 《魏书校勘记·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五》:表求改名芝 按上云“遥弟恒」,则其人初名恒,后改芝。据卷八世宗纪正始三年八月见“元恒”,而卷九肃宗纪孝昌二年六月丙子、孝昌三年正月甲申,卷一0孝庄纪武泰元年四月己亥,卷五八杨椿传并见“元恒芝”。疑初名“恒”,后加“芝”字。
- ^ 《北史校勘记·卷十七·列传第五·六》:表求改名芝 按魏书卷九肃宗纪孝昌二年六月、三年正月、卷一0孝庄纪武泰元年四月、卷五八杨椿传都见元恒芝,疑即此人,此处疑脱“恒”字。
- ^ 《魏书·卷八·帝纪第八》:八月壬寅,安东将军邢峦破萧衍将桓和于孤山,斩首万馀级。将军元恒别克固城,斩衍冠军将军桓方庆。
- ^ 《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先是,萧衍辅国将军萧及先率众二万,寇陷固城。冠军将军鲁显文、骁骑将军相文玉等率众一万,屯于孤山。衍将角念等率众一万,扰乱龟蒙,土民从逆,十室而五。峦遣统军樊鲁讨文玉,别将元恒攻固城,统军毕祖朽讨角念。樊鲁大破文玉等,追奔八十馀里,斩首四千馀级。元恒又破固城,毕祖朽复破念等,兖州悉平。
- ^ 《魏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衍又遣将桓和屯孤山,冠军将军常方庆屯固城,龙骧将军矫道仪屯蒙山。八月,安东将军邢峦击桓和,破之。将军元恒攻克固城,统军毕祖朽攻克蒙山,斩获及赴沂水死者四千有余。
- ^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上遣将军角念将兵一万屯蒙山,招纳兖州之民,降者甚众。是时,将军萧及屯固城,桓和屯孤山。魏邢峦遣统军樊鲁攻和,别将元恒攻及,统军毕祖朽攻念。壬寅,鲁大破和于孤山,恒拔固城,祖朽击念,走之。
- ^ 《魏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是时,尚书令萧宝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颢,都督、车骑将军元恒芝等并各出讨,诏景诣军宣旨劳问。
- ^ 《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是时尚书令萧宝夤、都督崔延伯、都督北海王颢、都督车骑将军元恒芝等并各出讨,诏景诣军宣旨劳问。
- ^ 《魏书·卷九·帝纪第九》:丙子,义阳王略改封东平王。卫大将军、西道都督元恒芝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 ^ 《魏书·卷九·帝纪第九》:萧宝夤、元恒芝大败于泾州,大陇都督、南平王仲冏,小陇都督高聿并相寻退散。
- ^ 《北史·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萧宝寅、元恒芝大败于泾州,大陇都督、南平王仲冏,小陇都督高聿并相寻退散,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
- ^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萧宝夤、元恒芝诸军为贼所败,恒芝从渭北东渡,椿使追之,不止。
- ^ 《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遥弟恒,字景安,粗涉书史。恒以春秋之义,为名不以山川,表求改名芝。历位太常卿、中书监、侍中。后于河阴遇害。赠太傅、司徒公,谥曰宣穆公。
- ^ 《北史·卷十七·列传第五》:遥弟恒,字景安,粗涉书史。恒以春秋之义,为名不以山川,表求改名芝。历位太常卿、中书监、侍中。后于河阴遇害,赠太傅、司徒公,谥曰宣穆公。
- ^ 《魏书·卷十·帝纪第十》:庚子,车驾巡河,西至陶诸。荣以兵权在己,遂有异志,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馀人。
- ^ 《辨正论·卷第四》:周开府仪同三司阳化公元昂 魏大丞相京兆康王之孙。太保录尚书恒芝之子。温恭为节。仁孝居心。游学儒林。早习经史深敬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