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鉞(1882年—1946年)名,字子黄河南省固始县南乡樟柏岭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

民国之精华》中的凌鉞照片

生平

凌鉞生于1882年,祖居固始县南乡樟柏岭。幼年入家塾学习。后来,赴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凌鉞在天津学习期间,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各省发展组织,此后凌鉞加入中国同盟会[1]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此前后凌鉞约北方的革命党人白雅雨孙鼎臣王法勤张良坤王葆真于树德崔震华及弟弟凌亮等人在天津日租界天津法租界组织革命机关,秘密策反华北的清军。此后革命派的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未及起义即遇刺身亡。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武昌起义后,联合陆军第三镇协统卢永祥、陆军第二混成协统蓝天蔚等人,实行滦州兵谏,但遭清廷分化瓦解,张绍曾去职。[1]

张绍曾等人离开滦州后,滦州仍驻陆军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部的三个营,其中第一营管带施从云、第二营带王金铭等人均倾向革命。京津革命党人在天津的机关部决定派出孙鼎臣等二人,赴滦州策动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起义。岳兆麟反对起义,三个营的管带中,除施从云、王金铭赞成起义外,第三营管带张建功也不赞同起义。机关部乃于1911年10月22日在天津法租界生昌木器行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织北伐炸弹敢死队,接近清军在滦州的防区,策反士兵,呼应施从云、王金铭,待机举事。[1]凌鉞任敢死队长,率队员18人,1911年10月23日清晨秘密自天津出发,抵达滦州以西十五里的坨子头庄暂住。敢死队经过一个月工作,终将清军策反。凌鉞率队于农历十月初二日夜,入滦州北门外师范学校的第七十九标驻地,因事先与第一营管带施从云、第二营管带王金铭有约定,故内外合力进行起义。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逃走,第三营管带张建功在压力下附和起义。11月23日清晨(农历十月初三日),滦州起义成功。[1]

滦州随即成立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任革命军大都督,施从云任总司令,白雅雨任参谋部长,张良坤任秘书长,孙鼎臣任军政部长,张某任财政部长,朱幼葆任民政部长,凌鉞任外交部长兼敢死队长。随后,军政府发布安民布告,并筹备进攻北京、天津。[1]

天津八国领事团得知后,召开紧急会议,公推两位代表赴滦州军政府,以侦察军情。凌鉞以外交部长的身份接见两位代表。经过谈判,凌鉞援引武昌外交团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的前例,迫令八国领事团代表承认滦州民军同样为交战团体,并破除《辛丑条约》的限制,允许民军通过天津,双方签字后,凌鉞将两位代表送出境。[1]

滦州民军进军至雷庄,遭到清军将领曹锟王怀庆阻击,同时张建功叛变,白雅雨、王金铭、施从云、孙鼎臣等人阵亡。凌鉞率敢死队战至绝境,凌鉞最终化装逃往天津。滦州起义失败。[1]

1912年(民國元年)秋,凌鉞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到北京不久,袁世凯即密令军政督察处逮捕凌鉞,诬称凌鉞曾在云南任排长,戕害长官,要处以军法。后获国会两院议员中的革命党人纷纷质问,凌鉞方得幸免。[1]

1913年(民國2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凌鉞流亡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1916年(民國5年)袁世凯死后,凌鉞回国,出任中华革命党河南省支部长。国会再度解散后,凌鉞赴上海,转赴广东,参加非常国会,继而先后参加讨伐曹锟护法战争[1]

1927年(民國1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凌鉞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纂。嗣后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立法院迁至重庆。他还曾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2]

1946年(民國35年),凌鉞逝世。[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