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恆星體

恆星形成
天體分類
理論的觀念
相關學門
主题 恒星主题

初期恆星體 (YSO)表示是一顆進入恆星演化早期階段的天體。

這個分類中包含兩個小組:原恆星主序前星。有時,也會以質量區分為:大質量初期恆星體(MYSO)、中質量初期恆星體和棕矮星

初期恆星體經常會依據以光譜能量分布的斜率做標準來分類,這是Lada C.J. 和 Wilking B.A.在1984年提出的,他們以譜指數的間隔和數值為依據,將YSO分為三種(I、II和III):

.

此處是頻率,通量密度。

是依據波長2.2–10 (近紅外區)計算的數值。

稍後,格林等人在1994年加入了第四類"平波譜"做為分類的來源。而在1993年,安德烈等人發現在次微米波段有著強烈輻射,但在非常微弱的第0類。

  • 分類 0源 - 在無法檢測
  • 分類I源 -
  • 平波譜源 -
  • 分類II源 -
  • 分類III源 -

這種分類架構大致反映了演進化的序列。人們認為最深埋在0類的來源朝著I類發展的過程,星周包層便會開始消退。最後,當它們成為主序前星時,在光學上就能夠在恆星誕生線上被看見。

YSO也和早期的恆星演化聯繫在一起:拱星噴流偶極外向流邁射(微波)、赫比格-哈羅天體原行星盤 (拱星盤)。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Lada, C. J.; Wilking, B. A. (1984),The nature of the embedded population in the Rho Ophiuchi dark cloud - Mid-infrared observation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287, pp. 610-621
  • Greene, Thomas P.; Wilking, Bruce A.; Andre, Philippe; Young, Erick T.; Lada, Charles J. (1994), Further mid-infrared study of the rho Ophiuchi cloud young stellar population: Luminosities and masses of pre-main-sequence star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434, pp. 614-626
  • Andre, Philippe; Ward-Thompson, Derek; Barsony, Mary (1993), Submillimeter continuum observations of Rho Ophiuchi A - The candidate protostar VLA 1623 and prestellar clump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 406, pp. 1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