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城

(重定向自北镇鼓楼

41°36′17″N 121°47′08″E / 41.60472°N 121.78556°E / 41.60472; 121.78556

广宁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499
认定时间2006年5月

广宁城是位於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锦州北镇市北镇街道广宁街道的城池建築,始建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是明代辽东镇广宁卫所在,其城墙和城内的鼓楼、李成梁石牌坊于2006年被合并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建置史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全辽志》广宁镇城图

北镇市地处辽宁省西部,医巫闾山东麓,其建置始于西汉所置无虑县[註 1],隶辽东郡,东汉末废。唐代置巫闾守尉都护府,设守捉城。辽代天禄元年(947)和乾亨四年(982)分别在境内置显州乾州两处奉陵邑,隶东京道,其中显州州治原位于奉先县,乾州州治位于奉陵县,今北镇城区一带置有山东县,隶显州,金代天辅七年(1123)升显州为广宁府并移州治于山东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易名广宁县。元初废广宁县,至元十五年(1278)改广宁府为广宁府路。明初废广宁府路,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广宁卫,二十五年(1392)封朱植辽王,二十六年(1393)在此就藩(至建文四年(1406)移国),同年又置广宁中、左、右三卫,均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镇守辽东总兵官即驻广宁(隆庆元年(1567)后冬季移驻辽阳[4])。清代康熙三年(1664)复置广宁府,并置广宁县为府治所在,次年废广宁府并将广宁县改隶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因与广东省广宁县同名而改称北镇县[5][2]。1995年撤县设北宁市,2006年更名北镇市[3]

建筑史

 
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镇县志》北镇县城市街图(时南关城已倾圮)

原辽代显州城址位于今北镇城区西南约五里北镇庙一带,金代天会八年(1130)易名钟秀县,蒙古至元六年(1269)废,后复置,明初又废[6]。辽代乾州城址最初位于今北镇城区西南约七里小常屯村一带,金代天会八年(1130)废乾州,并将奉陵县易名闾阳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移治今北镇城区西南五十里的南州寨(即闾阳驿城,今北镇市闾阳镇闾阳驿村一带),明初废为驿[7]

原辽代显州山东县城址(金代广宁府广宁县城址)位于今北镇城区鼓楼以北一带,后毁于元末[8]。明代置广宁卫后,由指挥佥事王雄在旧址上修筑卫城,都督刘真包砌砖石,明永乐和正德年间续筑南关城,之后又扩展主城,明嘉靖十六年(1537)、三十五年(1556)和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9][10]

1949年后主城仍基本保存,1960年3月“广宁城”被公布为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文革期间各机关、团体乃至城乡居民竞相拆用城砖,至1973年仅西北隅驻军营房旁的一段砖墙和其北部的一段夯土墙保存。1976年4月沿原城墙基建环城公路。1983年3月“广宁城址”被重新公布为北镇县文物保护单位[2]:538[8]。2006年5月“广宁城”(含城墙、鼓楼和李成梁石牌坊)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建筑

城墙

 
1972年5月的广宁城(时为北镇县城)卫星影像

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广宁城位于医巫闾山东麓,头道河(城址东侧)和二道河(城址西侧)之间,略呈“凸”字形,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西最宽1.6公里,总周长约7公里,城内面积约3.2平方公里[8],除西北角将万紫山围入外其余均为平地。主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步(约5248米),高三丈五尺(约11.2米),厚一丈五尺(约4.8米),南关城三面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约1792米),与主城城周共计十四里二百四十步(约7104米)。主城最初设陆门六座,后堵塞一座西门,余五座,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门永安门、小南门泰安门、南门迎恩门、西门拱镇门和北门靖远门,其位置各不相对,门外均设有瓮城。主城四角各设角楼一座(民国时已倾圮),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北角镇朔楼、东南角柔远楼、西南角望京楼和西北角瞻秀楼,东南角有奎星楼一座。南关城设陆门三座,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门宣化门、南门迎恩门和西门振武门[10]。现存砖墙378米及夯土墙1250米,砖墙平均高11.7米,基宽6米,顶宽5米,以条石为基,中间夯土筑就,内石外砖包砌[11][註 2]

城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交会处称十字街,十字街至南门间为南大街,至北门间为北大街,至东城墙间为东大街,至西门间为西大街,东门至北大街间为老东街,以南大街及南关地区商业最为繁盛,北大街、老东街、西大街和东大街的商户依次递减[12]

明代卫城时期的城内主要建筑有鼓楼、辽王府(位于城西北万紫山南麓,其址后演变为祖师庙、娘娘庙、崇泉寺和药王庙等庙宇建筑群)、镇守总兵府(明代《全辽志》称位于东门内大街北,民国《北镇县志》称位于东大街北侧,且清代将其改作广宁县衙)、镇东堂(又名会府,位于鼓楼西侧,为镇守辽东总兵官、巡抚辽东都御史和镇守辽东太监议事办公之处)、李成梁石牌坊、孔庙(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广宁府路儒学,原在广宁右卫西北,明正统时改建于镇东堂与鼓楼之间,清代沿用作为广宁县学文庙)、城隍庙(位于北门内北大街西侧,始建年代无考)、崇兴寺及双塔(位于城东北,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崇泉寺(位于城西北万紫山南麓,始建年代无考,明代有重修记载)、观音堂(位于鼓楼东侧,始建年代无考,明代有重修记载)和水陆殿(位于东大街南侧,清代改建为大佛寺)等[13][14]。城内四卫的驻军情况为广宁卫在鼓楼北,广宁中卫在西门里,广宁左卫在城东北隅,广宁右卫在城西北隅[15]

清代置广宁县衙,在沿用前代孔庙、城隍庙及佛寺的基础上,又陆续新增文昌宫(位于鼓楼附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关帝庙(位于孔庙东侧,清代由山西商人建造,民国初年关岳合祀,改称武庙)、祖师庙(位于城西北万紫山南麓,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和药王庙(位于城西北,始建于清初)等[16],清末又出现天主教堂新教教堂

1943年以后,古城逐渐遭到毁坏。1943年,勤劳奉仕队拆掉西门瓮圈。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出于军事需要,拆掉城头女墙,又打开五处豁口以便出入。1957年,北镇县修建工人倶乐部,拆用小南门的部分城墙砖,其它部位都保持完好,当时北镇古城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县“革委会”为了修建看守所和防空洞等较大工程,拆用了大量城墙砖。随之,许多单位修筑防空洞和个人家庭建筑,都争相去拆取城墙砖。1972年9月,北镇县修建体育场,拆掉西门一带的城墙砖,此后单位、个人的毁城之风愈演愈烈,至1973年,除城内驻军3166部队营房的380米城墙得以幸存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残垣断壁,土砾堆积,令人触目伤神。1976年,县“革委会”组织各部门在古城墙基上修建了环城路,至此,经历千年风雨沧桑的北镇古城墙亦不复存在。

现状广宁城仍为北镇市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城墙基址大部分即今东西南北环路,原东、西大街即今广宁西路-广宁东路,原南、北大街仍用旧名、原老东街即今育才路。城内的古迹主要存鼓楼、李成梁石牌坊、崇兴寺双塔、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另据1990年县志记载,当时药王庙尚存,现已不复存在)[2]:537-538。城址范围内的当代公共建筑主要有北镇市客运站、北镇市高级中学(刘嘉麒肖作福马殿荣马蔚华[17]李文亮[18]等曾在此就读)、北镇市体育馆、北镇市人民医院、北镇市中医院和北镇市万紫山烈士陵园等,北镇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机关则大部分位于城址范围外西侧的新城区[註 3]

砖墙段
夯土墙段

鼓楼

北镇鼓楼位于南北大街中部,李成梁石坊北70米处,是建在大方形台基上的重楼式建筑,南北20米,东西24米,正中辟南北拱洞通门。东北角有花岗岩石踏垛39级。可沿此登上台基顶部。台基上东南、西南二隅各有一根六米高的朱红旗杆竖立。中间陈设香亭二座和香炉一个。台基正中为二层鼓楼,下层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周有回廊。四壁各辟券门,四根角柱直贯顶层。下层楼室内东南角设一木梯通向顶层。顶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歇山式小木架结构。内有大鼓一面,是帅帐击鼓点将必备之物。

传说鼓楼是辽代显州山东县南门城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都尉史王之诰阔筑里城时,这里变成了城池中心,在此修建了鼓楼。鼓楼前四十米处有石拱桥一座,名通济桥。原有太惠泉之水引入文庙泮池,再从桥下东流。水流淙淙有声,碧波如玉。明代称此景为“通济绕玉”,为广宁八景之一。明英宗天顺年间,鼓楼悬挂军帅大旗。李成梁驻守广宁时,以鼓楼为点将台。

清朝时,鼓楼已失去了其军事意义,不再是阅兵点将的高台了。随着宗教的发展,世人把鼓楼视为胡仙的福地洞天,人们对鼓楼中仙道的信仰逐年加深。送匾、进香、上供穿袍、顶礼膜拜者接踵而至,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场所。历代当政者皆重视鼓楼的修缮工作,在清末民国伪满期间都曾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将鼓楼作为历史文物进行妥善保护和维修。尤其是在1993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修。楼脊、瓦盖、各种饰件轮换一新。重补遗落的匾额“化险为夷”、“感同再造”、“仙骨佛心”、“保卫桑梓”、“捍患御灾”、“威灵显耀”、“洞天福地”等匾额,又增挂了“有求必应”、“神灵显佑”两块匾额。这次维修,对民国十八年由万益三书写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失落的两幅楹联,分别补写后挂于东面和北面,兹录如下:

东联题曰: 天地此登临,看廓外云山都崃眼底;繁华谁唤醒,听楼中钟鼓顿觉心头。

北联题曰: 神机默佑危机,变态靖风云,百里河山兹保障;仙道显为善道,重光昭日月,卅年笔墨证前缘。

这次重修,新增挂两幅楹联。南面一联由邑人徐长鸿撰,锦州邵秉仁书。联曰: 古城起烟霞,纵目皆开新市井;关山埋断戟,登楼尚忆故将军。

西面一联是邑人佘象乾撰写。其联为: 炉香缥缈祥云饶,神仙训尔:洗心革面多行善;宝鼎醍醐玉露垂,圣哲常云:爱国兴家作完人。

这次重修,还在楼室内重塑了七尊胡仙泥像。

国务院批准,2006年5月25日,北镇鼓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又名宁远伯牌坊,位于鼓楼南侧,李成梁曾于明隆庆万历年间两次任镇守辽东总兵官,万历八年(1580)朝廷为表彰其功建此石坊。该坊为三间四柱五楼式,单檐庑殿顶,暗紫微青色花岗岩质,高9.25米,宽13.1米,最上竖匾刻“世爵”,其下两横额依次刻“天朝诰券”(左右有立坊者姓名及“万历八年十月吉日立”字样)和“镇守辽东总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明间两柱柱脚前后均置石狮,其余两柱柱脚前后均置抱鼓石,横梁上有鲤鱼跳龙门、二龙戏珠和四季花卉等浮雕[19][2]:537

北镇鼓楼
北镇鼓楼内供奉的狐仙
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局部

注释

  1. ^ 按民国《北镇县志》早期亦有部分县境属望平县,因无虑县城城址在今北镇市境内(廖屯镇大亮甲村),而望平县城城址在今新民市境内(前当堡镇大古城子村)[1],因此1990年《北镇县志》[2]、北镇市人民政府网站[3]对北镇历史沿革的介绍均溯至无虑县,未提及望平县。
  2. ^ 即在夯土外先包砌一层花岗岩石头,再包砌一层城砖[8]
  3. ^ 以上据《北镇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附图。

参见

参考文献

  1. ^ 肖忠纯. 《古代辽宁地区城镇变迁考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1年3月: 113–118. 
  2. ^ 2.0 2.1 2.2 2.3 2.4 北镇满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镇县志》.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16–17. ISBN 7-205-01606-1. 
  3. ^ 3.0 3.1 龙波. 《北镇市历史沿革》. 电子政务办公室. 北镇市人民政府. 2019-02-14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4. ^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沈阳。
  5. ^ 民国·王文璞修,刘庆龄纂,夏钟秀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北镇县志·卷一·地理·沿革》:北镇秦属辽西郡,统于辽东,前汉东南为无虑、望平二县,属辽东,西北属辽西。后汉为无虑县地,属辽东属国。望平县属辽东郡。……三国北魏无虑望平二县并属辽东郡,晋之望平县属玄菟郡,隶平州,省无虑县。南北朝后魏属望平县,太武帝省入广都县,隋属高丽,唐太宗平高丽,于无虑望平二县置巫闾守尉都护府,设守捉城。后入渤海国为显德府。辽世宗时以渤海显德府地置显州奉先军,以奉显陵。……领奉先、山东、归义三县,又置奉陵县。金太祖天辅元年遣将古瓜尔佳、沃里布等攻辽显州,……嗣改奉先为钟秀县,奉陵为闾阳县,山东为广宁县,又置望平县,并属显州,寻升显州为广宁府,元为广宁府路。……明废府,置广宁卫,洪武二十五年封简王植于辽,明年就藩广宁,以宫室未成,暂驻大凌河北,树栅为营。帝命武定侯郭英为筑城池、宫室,会高丽自国中至鸭绿江皆积粟,帝虑其有阴谋,而役作军士艰苦,今辍役。至三十年始命都督杨文督辽东,诸卫士缮治之,增其雉堞,以严边卫。……清康熙三年设广宁府并广宁县,四年裁府,以县隶锦州府。民国二年因县名与广东重,出奉天令改为北镇。
  6. ^ 《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古迹》:钟秀县本辽奉先县,金改钟秀县,属广宁府。元至元六年省入望平县,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后复为县,明废,在今县城西南五里,清光绪壬辰年重修北镇庙,工人于庙前掘土得石额一方,上刻有钟秀城三字。民国三年陆军于庙前建筑营房,复得古瓦数十片,扪之有声如铜,可作砚,据此考核,城故基在北镇庙前无疑。
  7. ^ 《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古迹》:乾州辽置乾州广德军,以奉景宗乾陵。领海北一州,奉陵、延昌、灵山、司农四县。金废,按明一统志在今县城西南七里,故址无考。闾阳县汉置无虑地,辽置奉陵县,隶乾州,金改闾阳县,元初省县置千户所,后以户口繁多复立行千户所,后复置县,明初废县置驿,今其地在城西南五十里。……金时县治明时置驿于此。
  8. ^ 8.0 8.1 8.2 8.3 锦州市文物志编辑部. 《锦州市文物志》.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5: 26–28. ISBN 978-7-5077-2459-2. 
  9. ^ 明·李辅等修,陈绛等纂,《全辽志·卷一·图考》:广宁城洪武初指挥王雄因辽金广宁府旧址修筑,城周围九里十三步有奇,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周围十一里九十五步,都督刘真复甃以砖。门五,东永安、西拱镇、北靖远,其南左泰安,右迎恩,角楼四。永乐间总兵刘江增拓南关,以授民居,弘治间备御胡忠开广西隅,正德乙卯备御李溱开拓南关厢,周围五百四十六丈,嘉靖丙辰秋大水城郭圮坏,都御史苏志皋、总兵官罗文豸修复。癸亥都御史王之诰筑里城钟鼓楼一,建于通济桥北。南关在迎恩门外,嘉靖乙卯都御史苏志皋包筑,南关为新城,门楼三,南拱护神京、东宣化、西振武。
  10. ^ 10.0 10.1 《民国北镇县志·卷一·地理·城镇》:北镇县治即明广宁中、左、右三卫地,自金置广宁府,元为广宁路。明洪武间指挥王雄因旧址修筑,都督刘真甃以砖。永乐间总兵刘江增展东南关,弘治间备御胡忠展西隅,正德间备御李溱展南关,周围五百四十六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周围十一里四十五步。后展新城,周围十七里,门六,东曰永安,东南曰太安,南曰迎恩,西曰拱镇,西一门土塞,北曰靖远,角楼四座,北曰镇朔,东南曰柔远,西南曰望京,西曰瞻秀。钟楼在大市东街,鼓楼在大市北街。嘉靖丁酉都御使任洛、总兵马永重修。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周围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关厢三面周围三里二百二十步,门三,东曰宣化,南曰迎恩,西曰振武,内城与关厢共十四里二百四十步。今按角楼四座、钟楼一座俱已倾圮,惟鼓楼尚存,关厢三门亦无遗址可考。《民国北镇县志·卷一·地理·古迹》:奎星楼在城墙东南角,原有四角楼一座,中塑奎魁星像,俗呼奎星楼。……今科举久停,祀典已废,民国十三年又加修葺,不过保存古迹之意而已矣。
  11. ^ 11.0 11.1 国家文物局 (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 IV. 文物出版社. 2008: 597. ISBN 978-7-5010-2446-9. 
  12. ^ 《民国北镇县志·卷一·地理·城镇》:县城街内成十字形,其交会处曰十字街,十字街之北、鼓楼之南明宁远伯李成梁之旌功坊在焉。由十字街至南门曰南大街,由十字街至北门曰北大街,东至东城墙、西至西门曰东西大街,由东门至北大街曰老东街,惟南大街商业繁盛,北大街、老东街次之,西大街又次之,东大街商户最少,西大街财神庙前为粮市,西门里为果品市,东南隅大佛寺西有菜行曰南菜行,其南为马市,鼓楼西有菜行曰北菜行,其西关帝庙前有市场,一沿街各种摊床栉比鳞次,酒楼茶社棋布星罗,迤西为说唱卖艺之所,每日游人麕集,又西为柴草市至城外。南关最盛,商户数十家粮石柴草菜蔬工夫各市无一不备,较之城内各种市场不啻具体而微,至东西北三关向无商户,仅有少数住户、几等村落,此北镇城关之大略也。
  13. ^ 《全辽志·卷一·图考》:总镇府永安门内大街北。会府文庙左,即镇东堂旧址,三堂公聚之府。儒学金辽以前莫考,元置广宁府路儒学,在广宁右卫西北,元季燬于兵,国朝设儒学,仍旧址。正统辛酉都御史王翱改建今会府之右。
  14. ^ 《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古迹》:辽王府城内西北,明初封辽王于此,遗址尚存。镇东堂在城内鼓楼西,明巡抚王翱建,后改为会议府,今圮。双塔,城内西北隅有双塔对峙,高十余丈,塔角缀有风铃,铃多下坠,经人拾得见有唐时年号,据此为唐代所建筑无疑,塔下有庙曰崇兴寺,俗呼双塔寺。《民国北镇县志·卷一·地理·衙署》:县公署在县城内十字街东路北,为明李总兵府旧址(或谓王巡抚府址,未是孰是),清康熙三年设治即改为县署,迄未迁移。《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坛庙》:孔庙辽金以前无考,元置广宁府路儒学,在广宁右卫西北,明初即旧址设学,正统辛酉都御史王翱改建于镇东堂之右。城隍庙在城内北大街西,创建年月无考。崇兴寺在城内东北隅,……系唐代古刹,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东征高丽旋师,命尉迟敬德监修,宋元明清各代均重修葺。崇泉寺在城内西北万紫山,建置年月无考。……明嘉靖三十年清乾隆四十七年均依旧制重修。观音堂在城内鼓楼迤东,其建置年月无碑碣可考。明万历四十一年、嘉靖三十六年、清康熙三十三年、雍正七年、乾隆五十二年均依旧制重修。大佛寺在城内东南隅,……清乾隆八年依明代水陆殿旧址改修大佛寺,有碑碣可考。
  15. ^ 《全辽志·卷一·图考》:广宁卫治鼓楼北广宁路旧址,……洪武初指挥王雄建。广宁左卫城东北隅,……永乐间指挥吴钺建。广宁右卫城西北隅,……永乐间指挥潘铎建。广宁中卫拱镇门东,……成化间指挥闵质建,以上三卫厅堂制度俱如广宁卫制。
  16. ^ 《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坛庙》:文昌宫在城内鼓楼附近,清康熙四十三年建筑。关岳庙即旧关帝庙,在城内鼓楼西路北。……盛清时经山西商人王氏独捐巨资建筑,他人补助无几。民国三年颁定关岳合祀典礼,遂增设岳忠武王神牌,改称武庙。祖师庙在城内西北万紫山,清雍正五年建修。药王庙在城内西北隅,……于清初建筑。
  17. ^ 《北镇市高级中学简介》. 北镇市高级中学.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18. ^ 《李文亮人生的几个侧面:父母曾双双下岗,中学老师说他能坐冷板凳》. 南方都市报. 2019-02-10 [2020-02-24]. 
  19. ^ 《民国北镇县志·卷二·地理·古迹》:宁远伯牌坊,城内鼓楼前有石牌坊一座,高三丈许,上有竖匾刻世爵二字,其下横书天朝诰券四字,又横书镇守辽东总兵官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形势巍峨,基址坚固,迄今数百年虽久经风霜日蚀,毫无残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