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冯·罗基坦斯基

卡尔·冯·罗基坦斯基(Carl von Rokitansky,1804年至2月19日—1878年7月23日),奥地利医学家。他青年时就喜好医学,先后就读于布拉格大学维也纳医学院,1828年成为维也纳医学院病理解剖学助教,1844年成为教授。

卡尔·冯·罗基坦斯基
出生1804年2月19日 编辑维基数据
赫拉德茨-克拉洛韦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878年7月23日 编辑维基数据 (74歲)
維也納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医生哲學家政治人物教授病理学家解剖學家 编辑维基数据

进入病理解剖学研究所后,罗氏在《奥地利医学年鉴》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基于尸体解剖讨论了许多病理学问题,其新颖文风和清晰逻辑得到了许多年轻医生的响应,一扫过去那些耽于玄谈不务实际的风气。他解剖了维也纳中心医院的所有死者,到1875年,他解剖的尸体数达到3万具,而指导学生的解剖约有6万具,做的法医尸检超过2万5千具,因此得以累积大量病理解剖学资料。他详细记录解剖结果,运用生理学和机械学知识,阐发病理和治疗学原理。

1839年,罗氏描述了脊椎前移变形,1842年描述了胃急性扩张,1843年描述急性黄色肝萎(罗基坦斯基病)、支气管炎症斑疹伤寒肺炎伤寒,这些在当时的医学界都是首创的成就。1852年、1870年还分别发表了关于动脉疾病心隔膜缺陷的论文。罗基坦斯基病、罗基坦斯基氏憩室、罗基坦斯基氏肾、罗基坦斯基氏疝、罗基坦斯基氏骨盆、罗基坦斯基氏瘤均是以他命名的。

罗氏1842-1846年写就的《病理解剖学手册》(三卷),是当时该领域的典范著作。他调和了传统的体液病理学和当时的解剖学,认为疾病与血液有着密切联系,是血液中蛋白发生病变,导致了“融合”的病理状态。[1]

参考资料

  1. ^ 吴阶平,程之范主编.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医学家 Ⅰ.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1996. 页155 -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