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典

(重定向自叙词表

索引典(英語:thesaurus)又稱叙词表類語辭典同義詞辭典,是主題分析的一種實作方法。所謂主題分析是指辨識某作品之知識內涵,分析其特性,並使用某些文字、代號描述其主題。主題分析可分為「系統主題法」與「字順主題法」,前者即一般所稱之分類法,用邏輯方式建立學科體系的分類表,將作品依照主題給予分類號,常見的分類法有「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文圖書分類法」等;後者則是用詞彙來描述作品的主題,即索引人員會先建立控制詞彙,讓使用者透過這些詞彙來查詢相關的作品,常見的作法有「標題法」、以及在此要介紹的「索引典」。

索引典的英文是「thesaurus」,是在16世紀新創的新拉丁語中的一字,由古希臘語有金庫意思的thesuros演變為拉丁語中的thesaurus,再於新拉丁語被當做金庫的意思來使用。除了金庫的意思之外,它更常被使用來表示一串有著相似、相關或相反意思的單字,即索引典的意思(這個意思最早開始於羅傑索引典)。

定義

索引典是一種控制詞彙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收集足以表示某特定學科領域的詞彙,並以特定的結構排列,以顯示出詞彙之間的關係。主要功用在於詞彙控制,是提供資訊儲存與檢索標準化的用語。在眾多官方定義中,「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全球科技資訊系統」的說法則較為完整,索引典可以其功能或結構定義之。就功能而言,索引典是一種控制詞彙的工具,其用途是將文獻、標引人員或系統使用者所用的自然語言,轉譯成更為規範的「系統語言」(文獻工作語言資訊語言)。就結構而言,索引典是一部含有特定知識領域的詞彙,詞彙間有語義或從屬上的關係,且詞彙是控制的、動態的。

發展簡史

索引典的發展簡史如下:[1]

編製程序

索引典之編製程序可歸納如下[2]

  • (一)準備工作
  1. 確定學科範圍:決定核心學科與邊緣學科,並確立其間的關係。
  2. 資料量及類型:圖書居多或資料量少的系統,需要的詞少且多為概念寬泛之詞;反之,若以連續性刊物或單本為主的系統,則需概念詳細且詞量多的索引典。
  3. 詳盡性(exhaustivity)與專指程度(specificity):會影響詞彙量的多寡。
  • (二)選擇詞彙
  1. 從各個相關資源蒐集詞彙:如字典辭典主題標目等。
  2. 或由學科專家制定。
  3. 或從大量文獻進行集合分析。
  • (三)整理詞彙
  1. 去除重複出現的辭彙。
  2. 挑選出各概念的代表詞彙,即敘述語(descriptor),其他引導使用者至敘述語的詞彙稱為款目詞(entry term)。
  • (四)詞彙分類
  1. 將這些敘述語的內容做邏輯分類,讓同類之詞彙能加以連結。
  2. 不同類別中的詞彙若有關聯,也應該建立連結。
  • (五)建立詞間關係
  1. 等同關係(equivalence):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參照符號是「USE」及「UF」。
  2. 層級關係(hierarchical):具有從屬或等級關係,參照符號是「BT」及「NT」。
  3. 聯想關係(associative):指詞彙間彼此有相關關係,參照符號是「RT」。
  • (六)編排與展示
  1. 字順:拼音語系依字母序或字序排列所有的主題詞(subject,subject term);表意文字如漢語,可用「四角號碼」、「注音符號」、「羅馬拼音」、「漢語拼音」或其他拼音排列。
  2. 分類:每個描述詞都有一個分類代碼,詞群結構只有主題詞、注釋或定義、同義詞及聯想詞,層級關係則由分類碼和縮行空格表示。
  3. 圖形:包括圖形與字順兩部分,圖形只有描述詞,其他詞間關係在字順部分表示,一般分為樹形結構及箭頭關係兩種。
  • (七)測試與修正
  • (八)維護與更新

較有名的索引典

特定領域的索引典

参見

註釋

  1. ^ 根據「農業科學資料中心」1994年10月編印的〈「索引典理論與實務」引介〉。
  2. ^ 綜合陳昭珍等人撰寫的「資訊組織」與黃惠銖的「淺談索引典」文章: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