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古典經濟學家(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專稱自亚当·斯密開始,直到1871年“邊際主義革命”爲止,當中的英法經濟學家,再加上部分發表有別于傳統學説的德國經濟學家。“古典經濟學家”這稱呼首先由馬克思使用,用以説明李嘉圖學派和更早期的經濟學家們[1]。對於1871年之後興起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有著對前人舊有學説革新之處,經濟學史家爲了區別彼此的不同,統稱1871年之後、終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為新古典經濟學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
此列表記錄從1776年到1870年之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1776年為國富論發表年份;1871年為威廉·史坦利·傑文斯發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的年份,因此本列表以經濟學歷史學界公認為現代經濟學奠基之作的國富論發表年為開始,1871年為邊際效用學説正式立足經濟學説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的新古典時代開始,所以列表以1870年為界作爲本列表終結點。而且,本列表不限于傳統定義的古典經濟學家,對此作出的擴展意在把同時期的經濟學家納入列表内,因此本列表可理解為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列表。
關於1776年之前的經濟學家,請參看古代經濟學家列表;1870年之後的經濟學家,可參看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為了閲讀和使用上的便利,本列表所用正式譯名一概以1949年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刊行的著作所採用之譯名為準,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採用之譯名若有異於上述譯名,則臚列在正式譯名之後,以供參考。如果北京商務印書館不同出版物對同一人物譯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以該人物的著作中文譯本所用者為準。
排名一般不分先後,但列表整體仍以出生年份較早者為先,其次按照其代表作發表年份為準則。
著作僅列出與經濟學有關的學術論著,跟經濟學無關係而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領域著作,例如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著)或英屬印度史(詹姆斯·穆勒著)並不包括在“代表作”一欄中。
無所屬學派者
大衛·休謨傳世的經濟學著作不多,僅有少數討論貨幣和利息的文章。他提出了原始的貨幣數量論,解釋了貨幣數量和物價之間的關係。在其他的經濟學問題上,休謨未有深入探討。
亞當·斯密被主流經濟學界奉為的“經濟學之父”。因爲他曾旅居法國,並和當地學者討論過很多學術問題,所以他受重農主義影響很深。亞當·斯密熟悉法律,並在大學任教道德哲學[2],這門課包含了斯密的經濟學,經濟學成爲英國高等學府的獨立科目則是大約50年后的事,儘管如此,斯密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經濟學家,緊接著的法國人薩伊以傳播斯密的經濟理論為己任,李嘉圖和李斯特等英德經濟學家莫不引用國富論章節評論和擴展它的理論。亞當·斯密既不屬於英國的重商主義,也不屬於法國的重農主義,雖然他頗受後者的思想影響,也認同重農主義的部分觀點,因此他不屬于任何當時的學術派系,而是作爲新興經濟思想的人物獨樹一格。有關基本的價值理論上,亞當·斯密卻擁護英國人威廉·配第主張的勞動價值理論。即使從國富論的内容看,可得知亞當·斯密自相矛盾:他也相信不同的生產要素都對生產有所貢獻。另外,亞當·斯密亦發展了公共財政的理論,亦即稅收的四大原則。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影響了後來的李嘉圖派經濟學家,有助於建立自利的經濟人假設。除此之外,邊沁對經濟學貢獻不大。
薩伊以亞當·斯密學説的繼承人自居,一生致力補充、修正和整理斯密的學説,他的《政治經濟學概論》寫作風格和範圍模仿《國富論》,發展斯密經濟學理論的同時,薩伊把斯密和同時代英國經濟學家的著作翻譯成法文,使這些著作得以被歐洲大陸的學者閲讀。薩伊信奉較多斯密的觀點,主要是有關自由貿易的部分,薩伊這種信念影響了後來法國的經濟學家。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大衛·休謨
David Hume |
1711年5月7日 | 1776年8月25日 | 先為蘇格蘭王國、後為英國 | 《政治論叢》 | 物價-現金流量機制(休謨定律)、早期的貨幣數量論 | |
亞當·斯密(或譯亞當·史密夫)
Adam Smith |
1723年6月5日 | 1790年7月17日 | 先為蘇格蘭王國、後為英國 |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舊稱原富(嚴復翻譯版本)[3]、《國富論》(王亞南、郭大力翻譯版本[4]) | 開創現代經濟學研究範圍、勞動價值論[5]、生產要素[5]、稅收四大原則[6]、自由貿易[7]、勞動分工[8] | |
傑里米·邊沁
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 | 1832年6月6日 | 英國 | 《經濟科學的哲學》 | 功利主義[9] | |
讓-巴蒂斯特·薩伊
Jean-Baptiste Say |
1767年1月5日 | 1832年11月15日 | 先為法蘭西王國、後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逝世時為波旁王朝復辟時期 | 《政治經濟學概論》 | 薩伊定律[10]、三位一體公式[11]、經濟學研究三分法[12]、自由貿易[13] |
李嘉圖學派
愛德華·威斯特發表的小冊子《論資本用於土地》表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和報酬遞減律,但威斯特對經濟學界影響很少,熊彼特評價他的時候推測威斯特未受同時代學者的注意,主因是他晚年前往印度擔任法官所致,熊彼特認爲威斯特是李嘉圖學説的獨立發現者[14],所以在《經濟分析史》把他納入李嘉圖學派成員之一。
李嘉圖的經濟學主要表現為勞動價值理論、級差地租學説和比較優勢學説,早年的李嘉圖為活躍於倫敦金融市場的證券經紀,42歲時退休研究經濟學,發表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而成爲19世紀早期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李嘉圖以理論邏輯嚴謹見稱,他不在意於現實情況,僅以邏輯論證經濟理論。李嘉圖晚年擔任國會議員,對貨幣問題發表了諸多見解,使他成爲“金塊論爭”“通貨學派”的代表。李嘉圖和他的兩位朋友詹姆斯·穆勒和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組織了學術團體,和當時的學者聚會討論經濟學。李嘉圖的經濟學説在英國曾經風行一時,甚至影響到外國的經濟學家,如馬克思便深受李嘉圖經濟學影響。
“它的教言在實踐上的嚴酷和難以接受反而使他具有優越性。它的可以被作為宏大而符合邏輯的上層建築和基礎使他具有學術上的瑰麗。[15]”
詹姆斯·穆勒和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作爲李嘉圖的朋友和學術上的支持者,在李嘉圖逝世后仍推廣李嘉圖的經濟學説,詹姆斯·穆勒的學説較像李嘉圖,馬克思說老穆勒無法解答李嘉圖學説的缺點,但老穆勒卻盡力使種種對李嘉圖學説的批評以保持本身的邏輯連貫性來解決[16]。很多經濟學史家,包括馬克思和熊彼特怪責麥克庫洛赫,因爲麥克庫洛赫的學説把李嘉圖學説的要旨——勞動價值理論摒棄了,馬克思稱之爲“庸俗化”[17]。
威廉·湯普遜和托馬斯·霍吉斯金屬於所謂的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他們引申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指出工人的勞動被他們的雇傭者所剝削。出於他們對勞動階層經濟分配的爭論,熊彼特等學者將他們兩人歸類為社會主義者。凡勃倫和熊彼特憑分別把湯普遜視爲馬克思的先驅者[18][19][20]。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愛德華·威斯特(韋斯特、葦斯特)
Edward West |
1782年 | 1828年8月 | 英國、英屬印度 | 《論資本用於土地》 |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21]、對英國穀物法關於禁止外國穀物進口政策的討論[22] | |
大衛·李嘉圖(或譯里卡多)
David Ricardo |
1772年4月9日 | 1823年9月11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勞動價值論[23]、級差地租學説[24]、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學説[25]、對英國穀物法關於禁止外國穀物進口政策的討論、對英國賦稅種類的討論[26]、金銀貨幣價值的討論、金塊主義者 | |
詹姆斯·穆勒(或譯詹姆斯·密爾、老穆勒)
James Mill |
1773年4月8日 | 1836年6月23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要義》 | 大致同李嘉圖[27] | |
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或譯麥卡洛克)
John Ramsay McCulloch |
1789年3月1日 | 1864年11月11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原理》 | 生產要素的生產理論[28] | |
湯馬斯·德·昆西
Thomas De Quincey |
1785年8月15日 | 1859年12月8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邏輯》 | ||
威廉·湯普遜
William Thompson |
1775年 | 1833年3月28日 | 英國 | 《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 凡勃倫指出,湯普遜影響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暗示他為馬克思的先驅者[29] | |
托馬斯·霍吉斯金
Thomas Hodgskin |
1787年12月12日 | 1869年8月21日 | 英國 | 《通俗政治經濟學》 | 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30] |
李嘉圖學説的對立者
以托馬斯·馬爾薩斯爲首的一群經濟學家並未形成一個學派,彼此的觀點甚至具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卻不約而同反對李嘉圖學派的經濟學説。特別是勞動價值理論受到的非議較多,馬爾薩斯等人根據亞當·斯密的觀點,發展了另一個以個人感受——效用為主的價值理論。他們主張物品的價值應該取決於使用者對他的效用,也即是使用價值,後者是一種個人主觀評價,與此同時這種評價和物品的生產成本互相適應,得出物品的自然價值。
李嘉圖的地租學説也受到挑戰,理查德·瓊斯為當中的表表者。瓊斯根據歷史、地理資料,認爲李嘉圖的級差地租學説不合乎現實,僅是一種不真實的邏輯推論,因為他發現古代和外國的地租制度與英國的制度並不相同,耕種者和地主的收穫不一定按照李嘉圖的地租規律分配。
塞繆爾·貝利的論文則主力針對李嘉圖學派對價值規律的錯誤,熊彼特認爲正是塞繆爾·貝利的“攻擊”終結了本來就屬於少數派的李嘉圖學派對經濟理論的支配地位[31]。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
1766年2月13日 | 1834年12月13日 | 英國 | 《人口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 | 人口增長速度超越糧食生產速度[32]、主張以商品所換取的勞動量作爲商品價值尺度[33]、供給和需求決定商品價格[34] | |
讓·沙爾·德·西斯蒙第
Jean Charles de Sismondi |
1773年5月19日 | 1842年6月25日 | 瑞士 | 《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政治經濟學研究》 | 消費不足論[35] | |
湯馬斯·查默斯
Thomas Chalmers |
1780年3月17日 | 1847年5月31日 | 英國 | 《論政治經濟學》 | ||
理查德·瓊斯
Richard Jones |
1790年 | 1855年1月20日 | 英國 | 《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來源》 | 研究歷史上不同的地租制度,借此論證李嘉圖級差地租學説不合符事實[36] | |
塞繆爾·貝利
Samuel Bailey |
1791年7月5日 | 1870年1月18日 | 英國 | 有關價值的性質、尺度和起因的一篇批判性論文;主要涉及到李嘉圖先生及其信徒們的著作 |
其餘古典經濟學家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亨利·桑頓
Henry Thornton |
1760年3月10日 | 1815年1月16日 | 英國 | 《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 | ||
羅伯特·托倫斯(托倫斯上校)
Robert Torrens |
1780年 | 1864年5月27日 | 英國 | 《論對外穀物的貿易》、《論財富的生產》 | 比較優勢學説[37]
、地租理論[37] | |
理查德·惠特利(惠特利主教)
Richard Whately |
1787年2月1日 | 1863年10月8日 | 英國 | |||
詹姆斯·梅特蘭,第八代勞德戴爾伯爵
James Maitland, 8th Earl of Lauderdale |
1789年8月17日 | 1839年9月10日 | 英國 | 《公共財富的性質和起源的研究》 | ||
納索·威廉·西尼爾
Nassau William Senior |
1790年9月26日 | 1864年6月4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大綱》 | 制定古典政治經濟學“四大公理”[38] | |
塞繆爾·朗菲爾德
Samuel Mountiford Longfield |
1802年 | 1884年11月21日 | 英國(愛爾蘭) | 《政治經濟學演講稿》 | 駁斥勞動價值論 |
法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尼古拉·弗朗索瓦·卡納爾
Nicolas-François Canard |
1750年 | 1833年 | 法國 | 《政治經濟學原理》 | 卡納爾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較早使用數學公式在經濟學研究上[39] | |
德斯蒂·特拉西(特拉西伯爵)
Anto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comte de Tracy |
1754年7月20日 | 1836年3月9日 | 法國 | 認爲價值可被某种量度單位測量 | ||
夏爾·迪努瓦埃
Barthélemy-Charles-Pierre-Joseph Dunoyer de Segonzac |
1786年 | 1862年 | 法國 | 《論勞工自由》 | 經濟周期論的始創人 | |
佩勒格里諾·羅西
Pellegrino Rossi |
1787年7月13日 | 1848年11月15日 | 意大利 | |||
熱羅姆·阿道夫·布朗基
Jérôme-Adolphe Blanqui |
1798年11月21日 | 1854年1月28日 | 法國 | 《商業和工業史綱要》、《歐洲政治經濟學史》 | 研究經濟學思想歷史 | |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 |
1801年6月29日 | 1850年12月24日 | 法國 | 《經濟和諧論》 | ||
米歇爾·謝瓦利埃
Michel Chevalier |
1806年1月13日 | 1879年11月18日 | 法國 | 《政治經濟學教程》 |
經濟地理學家
杜能是一位德國容克地主,早年學習農業學,後來轉爲研究經濟學。他是工業佈局理論的創始人,他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假設一個位于平原地區的國家,研究如何從地理方位配置其農業和工業。杜能也是一名運用實證方法的科學家,他透過耕種自己的莊園和會計核算而研究地租理論,發現了建基于實驗結果的級差地租學説,與李嘉圖的邏輯推論產生共同之處,而杜能本人發表其見解之前,卻並未閲讀過李嘉圖的相關文獻[40]。馬克思、馬歇爾等後輩皆對杜能推崇備至[41]。杜能還建立了早期的邊際生產力理論,此理論被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茲·克拉克發展成適用於各種生產要素的經濟理論[42]。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約翰·海因里希·馮·杜能(屠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
1783年6月24日 | 1850年9月22日 | 先為薩克森公國,後為普魯士王國 |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 邊際分析[43]、級差地租[44]、工業區域分佈[45]、資本最後生產力理論[46] |
數理經濟學家
安托萬·奧古斯丹·古諾是一名數學家,雖涉足經濟學,但並未長時間從事經濟學研究。唯憑著《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開創了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學的先河。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安托萬·奧古斯丹·古諾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 |
1801年8月28日 | 1877年3月31日 | 法國 |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 | 透過數學方法研究供給和需求[47]、市場結構[48]、開創用數學技術研究經濟學的先河 |
美國經濟學家
早期的美國經濟學家並未形成任何學術派系,以下僅為當時具影響力的擁有美國國籍的經濟學家。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亨利·查爾斯·凱里
Henry Charles Carey |
1793年12月15日 | 1879年10月13日 | 美國 | 《社會科學原理》 |
社會主義者
空想社會主義者/烏托邦經濟學家
這一派的經濟學家實為各自獨立的社會運動家。他們都活躍于建立提倡階級平等的社會主義理論,主要發表的著作多為政治學或社會學著作,並無專攻經濟學的相關著作。聖西門為貴族出身,但爲了社會主義運動而變賣家當,晚年因投資失利被逼宣佈破產,終其一生都為社會主義運動奔波。歐文為英國工廠主,曾在美國購買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社組織,但公社組織運作最終失敗。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威廉·葛德文
William Godwin |
1756年3月3日 | 1836年4月7日 | 英國 | |||
克勞德·昂列·聖西門
Claude Henri de Rouvroy, comte de Saint-Simon |
1760年10月17日 | 1825年5月19日 | 法國 | |||
夏爾·傅立葉
Charles Fourier |
1772年4月7日 | 1837年10月10日 | 法國 | |||
羅伯特·歐文
Robert Owen |
1771年5月14日 | 1858年11月17日 | 英國 | 共產主義「勞動公社」的實驗,空想社會主義 |
德國社會主義者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卡爾·洛貝爾圖斯(或譯羅伯搭斯)
Johann Karl Rodbertus |
1805年8月12日 | 1875年12月6日 | 普魯士王國 | 《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五大原理》 | 在日耳曼地區宣揚李嘉圖的經濟學思想[49]、工資鐵律[50]、勞動價值論[51]、剝削理論 | |
卡爾·馬克思(舊譯馬格斯、馬克斯) | 1818年5月5日 | 1883年3月14日 | 《共產黨宣言》、《資本論》
Karl Heinrich Marx |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之一,歷史唯物主義,剩餘價值,發展了部分勞動價值理論。銀行推行無息貸款[52],幫助個人創業 |
德國歷史學派
“舊”歷史學派
德國的歷史學派可劃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前者以羅雪爾爲首,代表德國19世紀初期的經濟學主流研究;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古斯塔夫·施穆勒、桑巴特和馬克思·韋伯,代表19世紀晚期的新興學術派系。本文只列出“舊”歷史學派的學者。
一般來説,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不是舊歷史學派的一員,但經濟史學界皆同意李斯特與歷史學派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爲他主張“國民經濟學”應該按照世界各國各自的社會經濟情況逐個研究,而不該尋找經濟的普遍規律,這種研究方向奠定德國歷史學派的發展方向。威廉·羅雪爾、卡爾·克尼斯、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是該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對後來美國的經濟學家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少美國經濟學家都曾留學德國跟隨歷史學派經濟學家學習,如美國邊際效用學派的約翰·貝茲·克拉克便是克尼斯的學生。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
1789年8月6日 | 1846年11月30日 | 神聖羅馬帝國,後來為符騰堡王國,因受政治逼害移居美國 |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 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創立以強調各國經濟發展的國民經濟學[53],批評薩伊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54]、主張日耳曼各邦建立關稅同盟,以關稅政策保護國内幼稚工業[55]、生產力理論[56] | |
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
Bruno Hildebrand |
1812年3月6日 | 1878年1月29日 | 普魯士王國 | 《現在與將來的國民經濟學》 | 以歷史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學 | |
威廉·羅雪爾
Wilhelm Georg Friedrich Roscher |
1817年11月21日 | 1894年6月4日 | 先為漢諾威,後為普魯士王國 | 《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 | 德國歷史學派的創立者,以歷史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學 | |
卡爾·克尼斯
Karl Gustav Adolf Knies |
1821年3月29日 | 1898年8月3日 | 先為黑森,後為普魯士王國 | 《從歷史方法的觀點看政治經濟學》 | 以歷史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學 |
折衷主義
約翰·穆勒被一些經濟學史家列爲李嘉圖派的追隨者,甚至同時代人也視他為李嘉圖學説的繼承者,因爲約翰·穆勒在自傳中曾提及他的經濟學知識得自屬於李嘉圖派的父親詹姆斯·穆勒的私人教授[57]。但熊彼特指出,約翰·穆勒著書時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學説已經距離李嘉圖派核心理論“那麽多遠”[31]。馬克思在評論約翰·穆勒時,認爲約翰·穆勒的經濟學説是“最了無生氣的混合折衷主義”[58],使用李嘉圖學説的異議者的論據修補李嘉圖派的理論弱點。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或譯為約翰·密爾、小穆勒)
John Stuart Mill |
1806年5月20日 | 1873年5月8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 | 將李嘉圖派的經濟學説和批評者(如馬爾薩斯)的學説互相混合成較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59]、工資基金說[60]、供給和需求[61] |
穆勒的后繼者
圖片 | 姓名 | 生年 | 逝於 | 國籍 | 代表作 | 相關理論 |
---|---|---|---|---|---|---|
亨利·福西特
Henry Fawcett |
1833年8月6日 | 1884年11月6日 | 英國 | 《政治經濟學手冊》 | ||
約翰·卡爾尼斯(或譯凱爾恩斯)
John Elliott Cairnes |
1823年12月26日 | 1875年7月8日 | 英國(愛爾蘭) | 《政治經濟學某些主要原理的新解釋》 | 經濟學方法論 |
參見
參考文獻
-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 第一章 注1.
- ^ 林森木. 《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 : 亞當·斯密早期的經濟思想.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改譯版本序言. : 第7頁.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改譯版本序言. : 第8頁.
- ^ 5.0 5.1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第一篇第六章.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第五篇第二章.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第四篇.
-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第一篇第一章.
-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 第288頁.
- ^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 : 第一篇第十五章.
- ^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 : 第一篇第五章.
- ^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 : 中譯本序言.
- ^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 : 第一篇第九章.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57頁.
- ^ 凱恩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 第38頁.
- ^ 詹姆斯·穆勒. 《政治經濟學要義》. : 中譯本前言 vii.
- ^ 麥克庫洛赫. 《政治經濟學原理》. : 譯序.
- ^ 托爾斯坦·凡勃倫. 《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 : 第306頁(卡爾·馬克思和他的擁護者的社會主義經濟學).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62頁.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345頁.
- ^ 愛德華·威斯特. 《論資本用於土地》.
- ^ 愛德華·威斯特. 《論資本用於土地》評1688年設置的獎勵金.
- ^ 大衛·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第一章.
- ^ 大衛·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第二章.
- ^ 大衛·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第七章.
- ^ 大衛·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第八至十七章.
- ^ 詹姆斯·穆勒. 《政治經濟學要義》. : 中譯本前言.
- ^ 麥克庫洛赫. 《政治經濟學原理》. : 第三章.
- ^ 托爾斯坦·凡勃倫. 《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 : 第307頁(卡爾·馬克思和他的擁護者的社會主義經濟學).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61–162頁.
- ^ 31.0 31.1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60頁.
- ^ 馬爾薩斯. 《人口原理》.
- ^ 馬爾薩斯. 《政治經濟學原理》. : 第二章第六節.
- ^ 馬爾薩斯. 《政治經濟學原理》. : 第二章第二節.
- ^ 西斯蒙第. 《政治經濟學新原理》. : 第二篇第六章.
- ^ 理查德·瓊斯. 《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的來源》. : 出版説明.
- ^ 37.0 37.1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78頁.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六章.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93頁.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一卷》. : 評杜能的《孤立國》 xiii.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一卷》. : 評杜能的《孤立國》 xxviii.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一卷》. : 評杜能的《孤立國》 xxiv.
-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 第十五章 屠能和邊際分析.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一卷》. : 第一章第二十五節.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一卷》. : 第一章.
-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第二卷》. : 第一章第九節.
- ^ 奧古斯丹·古諾.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 : 第四章.
- ^ 奧古斯丹·古諾.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 : 第五至七章.
- ^ 卡·洛貝爾圖斯. 《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五大原理》. : 第35頁.
- ^ 卡·洛貝爾圖斯. 《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五大原理》. : 第11頁.
- ^ G.D.H. Cole's History of Socialist Thought: Volume II Part II. London: Macmillan, 1960. p.21
-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 第127頁.
-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 第十六章 國家的工業教育.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 第三十二章.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 第三十四章.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 第十二章.
-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 第306頁.
- ^ 馬克思. 《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三卷. : 第17–18頁.
-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 第十三章 折衷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 ^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 下卷》. : 附錄十.
- ^ 工資基金學説就是説明工資供給方面的資本,如何被需求方面的勞動人數瓜分,因此也是一種初期的供給和需求理論。
參考書目
- 坎南編. 《亞當·斯密關於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 商務印書館. 1962年12月. ISBN 7-100-01181-7.
- 薩伊. 《政治經濟學概論》. 商務印書館. 1963年10月. ISBN 7-100-01808-0.
- 西斯蒙第. 《政治經濟學新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64年3月. ISBN 7-100-02378-5.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商務印書館. 1972年12月. ISBN 7-100-00500-0.
-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 商務印書館. 1972年12月. ISBN 7-100-00501-9.
- 約·雷·麥克庫洛赫. 《政治經濟學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75年11月.
- 大衛·李嘉圖著、彼羅·斯拉法編. 《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 第二卷 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評註〉》. 商務印書館. 1979年5月.
- 瓊·羅賓遜、約翰·伊特韋爾. 《現代經濟學導論》. 商務印書館. 1982年6月. ISBN 7-100-01184-1.
- А.В.阿尼金. 《科學的青春》. 商務印書館. 1983年11月.
- 約翰·馮·杜能. 《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 商務印書館. 1986年6月. ISBN 7-100-02367-X.
- 愛德華·威斯特. 《論資本用於土地》. 商務印書館. 1992年6月. ISBN 7-100-01011-X.
- 理查德·瓊斯. 《論財富的分配和賦稅的來源》. 商務印書館. 1994年10月. ISBN 7-100-02776-4.
- 奧古斯丹·古諾. 《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94年12月. ISBN 7-100-02775-6.
- 卡·洛貝爾圖斯. 《關於德國國家經濟狀況的認識——五大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97年4月. ISBN 7-100-01185-X.
-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高鴻業譯.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商務印書館. 1999年4月. ISBN 7-100-02614-8.
-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分析史 第二卷》. 商務印書館. 2001年11月. ISBN 978-7-100-02210-1.
- 李嘉圖.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華夏出版社. 2005年9月. ISBN 7-5080-3808-8.
- 馬歇爾著 朱志泰譯. 《經濟學原理 下卷》. 商務印書館. 2005. ISBN 7-100-01158-2.
- 托爾斯坦·凡勃倫. 《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 商務印書館. 2008年3月. ISBN 978-7-100-05539-0.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華夏出版社. 2009年1月. ISBN 978-7-5080-3993-0.
- 詹姆斯·穆勒. 《政治經濟學要義》.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2月. ISBN 978-7-100-07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