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萬春宮

24°08′32″N 120°40′54″E / 24.142134°N 120.681564°E / 24.142134; 120.681564

萬春宮
立面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臺中市中區光復里成功路212號
主神媽祖
地圖
地图

台中萬春宮,舊名藍興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中區光復里的媽祖廟,媽祖被稱為「台中媽」、「藍興媽祖」。

沿革

 
門牌為中區光復里成功路212號。

此廟建廟時間說法不一,廟方的萬春宮廟產諭示碑,記載可追溯藍廷珍建立。宮誌《萬春宮:臺中媽祖的故事》記載,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平朱一貴事件前,先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三媽神像來臺灣,將神像駐駕奉於台南大天后宮,至雍正元年(1723年)平靖,才迎此神像奉祀於大墩庄店(今三民路一帶)建廟,定名為「藍興宮」。但《重修臺灣府志》及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均無此媽祖廟的記載,直到乾隆年間的古地圖〈岸裡社番與張藍二家田園紛爭圖〉中才出現。《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記載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建。[1]

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破壞,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復廟庭[1][2]。道光四年(1824年),在鄭卿雲、林開梅、許其昌的倡議下,重修並更名為「萬春宮」,並立有萬春宮廟產諭示碑[1]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佔領萬春宮,改為中尊寺。1900年(明治33年),被挪為台中公學校女子部(今篤行國小,為臺中女子現代教育之始。

1900年台中進行第一次市街改正,萬春宮部分建築被拆除規劃為排水溝渠與街道。1911年進行第二次市街改正,這是調整規模最大的一次,連同萬春宮拆除大墩街上的許多民宅,劃出棋盤格式的筆直馬路,媽祖暫時供奉於民間商家[1]

1917年(大正6年),時任臺中區區長林耀亭邀請台灣中部七間媽祖廟(萬春宮、旱溪樂成宮梧棲朝元宮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的媽祖聖像搭車到烏日車站,再從樹仔腳庄徒步迎至新富町。當時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還將苗栗到二水的火車票九折優惠,在臺中車站加開兩個剪票口、設置接待處、設置臨時郵局提供加蓋紀念郵戳、架設電話亭,首次的五媽會(亦稱七媽會)一共舉辦40天。

1947年,林坤、林景焜聯合地方善士信眾,組織重建委員會,於現址重建萬春宮[2]。1951年大殿及兩廊完成[1]。1952年5月,廟方主委林坤委託律師賴耿松,指控前管理員劉臭獻在1940年將錦町四丁目的廟地轉賣給女婿呂炳煌[3][4][5]。同月,呂炳煌委託律師趙鉌,指稱當時12年前廟方未提出異議[6]。1958年拜殿竣工、1971年修建天后閣牌樓[1]省轄市時期,與舊社南興宮台中萬和宮台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7]

古物

 
頭戴斗笠的石獅。

大門崁字對聯為:「萬仞仰宮牆抗手女中堯舜,春王遵正朔追棕天上娥英。」、「天上有真如世世毫光永照,聖母無偏志生生智慧圓通。」[2]

拜殿天井有一對螺貝捲毛、頭戴斗笠的青斗石石獅,據耆老口述是萬春宮遭拆毀時被當時管理人埋藏,戰後才在今中正路與平等街口的臺灣銀行出土[1]。因戴斗笠,常吸引民眾目光,廟方解釋是為了免於雨水破壞[8]。本體為清代作品,下有束腰造形之底座,底座則有「民國戊辰蒲月」陰刻年款[1]。2011年報導時,住持洪永松表示五十多年前,一位信徒帶還未長牙的8、9歲孫子用牙齦與石獅的石牙互相磨牙,據說回去後沒幾日,小孩就長出牙[8]

其媽祖被稱為「台中媽」[2][9]、「台中媽祖」[10]、「藍興媽祖」[8]。廟方的大媽神像,廟方視為由藍廷珍奉請來臺的開基媽祖神像,其風格類似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鹿港天后宮所奉祀的湄洲媽祖神像,推測為乾隆之前的神像[1]

廟內龍爿迴廊上的銅鐘,鐘口為波浪型,具金線描繪圖案,為咸豐已未年(1859年)仲春由泉州同安人、漳州人共同敬獻。正殿神龕上方的木匾,為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贈,其上陽刻「海晏河清」描金字樣。上款「光緒歲次辛卯元月」,下方印章已脫落,下款「管帶衙隊左翼信官林榮華暨隊目德明蕭錦隆胡清陳□ 添丁海龍阿甲泉潭仝勇丁等叩」,可見之木板拼接痕跡,推測其日治前因木材限制,所產生的風格類型產物。廟內正殿外有一對泉州白石龍柱,李乾朗從形式判斷為清中葉之作品。[1]

祭祀

 
1917年七媽會照片

1917年廟方與台中樂成宮主辦名為「五媽會」的遶境祭祀活動[11],原因是為慶祝台中車站落成而祈福[2]。該時台中區長林耀亭恭請梧棲朝元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和台中萬春宮、台中樂成宮這七座媽祖廟合辦四天祭典,聯合駐駕長達四十天,期間祭拜信眾綿延數公里[9]。當時的照片顯示,鹿港天后宮排在首位,其次依序是梧棲朝元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彰化南瑤宮、旱溪樂成宮及地主的萬春宮[12]。因兩間主辦及五間參與皆為媽祖廟,故也稱「七媽會」[11]。當年七媽會的活動堪稱盛況空前,並有日本皇族親王觀禮,但之後萬春宮有七十多年未再跟鹿港天后宮聯誼往來[12]

1924年,萬春宮回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並迎回湄洲六媽,為萬春宮二媽[1]。據1987年報導時已九旬的委員林金峰回憶,從湄洲回來後,祭典是在台中市三民路二段空地舉行,並邀請上述六廟赴喜筵,發生進行交通管制的日本警察被鑾輿摔倒、州知事因罹疾病而前來向媽祖請罪等事件[10]

1959年10月10日,為慶祝媽祖千年聖誕,闢請第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主持法會、市長林金標、議長邱欽洲等參與[13]。1987年10月23日起10天,舉行慶祝媽祖成道一千週年,辦理五項祭典活動[14]。1994年12月7日,相隔七十多年後,萬春宮再度前往鹿港天后宮拜會[12]

萬春宮受台中市政府委請,計畫在2017年重現一百年前的七媽會[9],不過其中的鹿港天后宮因故不參與[2]。2017年7月14日至16日臺中市政府與其餘六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11][15]

相關書籍

  • 《臺中媽祖蔭台灣:12座媽祖宮廟故事》,主編:陳彥斌(台中新文化協會),臺中市:晨星,2015年。
  • 張桓忠等著,《萬春宮志:藍興、大墩、臺中媽祖信仰的歷史發展》,台中市:台中市萬春宮管理委員會,2014年。ISBN 9789868770218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施雲萍、林郁瑜. 臺中萬春宮古物調查報告 (PDF). 《庶民文化研究》 (逢甲大學庶民文化研究中心). 2015-03, (第11期)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0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黃鍵龍. 台中媽祖廟之一的萬春宮. 《新一代時報》. 2017-11-06 [2018-01-04]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3. ^ 賴耿松. 賴耿松律師代本市萬春宮聲明啟事. 《臺灣民聲日報》. 1952-05-20 [2018-01-2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4. ^ 賴耿松. 賴耿松律師代本市萬春宮聲明啟事. 《臺灣民聲日報》. 1952-05-21 [2018-01-2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5. ^ 賴耿松. 賴耿松律師代本市萬春宮聲明啟事. 《臺灣民聲日報》. 1952-05-22 [2018-01-2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6. ^ 趙鉌. 趙鉌律師代表呂炳煌君敬復賴耿松律師代表本市萬春宮啟事之啟事. 《臺灣民聲日報》. 1952-05-25 [2018-01-2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7. ^ 蘇永欽. 舊社南興宮 下元節水官聖誕叩謝平安慶典. 《新一代時報》. 2017-12-03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朱俊彥. 台中萬春宮 石獅戴斗笠 有拜有保庇. 《蘋果日報》. 2011-12-18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中文(臺灣)). 
  9. ^ 9.0 9.1 9.2 陳金龍. 萬春宮送大帖 七媽會百年再現. 《中華日報》. 2016-06-25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顯化篇 神蹟傳說難以計數. 《民生報》. 1987-10-04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11.2 張菁雅. 台中七媽會百年活動 議員提醒各廟位階及競合關係. 《自由時報》. 2015-06-03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12.2 台中萬春宮「失聯」七十餘年 天后宮明迎老友. 《中國時報》. 1994-12-06 (中文(臺灣)). 
  13. ^ 中市萬春宮慶祝媽祖一千週年. 《臺灣民聲日報》. 1959-10-11 [2018-01-23]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14. ^ 宗教活動 萬春宮‧辦五項祭典. 《民生報》. 1987-10-06 (中文(臺灣)). 
  15. ^ 蔡淑媛. 錯過再等百年! 台中百年媽祖會 明天盛大遶境祈安. 《自由時報》. 2017-07-14 [202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