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東洞

吉益東洞(日语:吉益東洞よします とうどう yoshimasu-tōdō1702年3月3日1773年11月9日),生於安藝國山口町(現廣島縣廣島市中區橋本町附近)名爲則,字公言,通稱周助,日本江戶時期著名的漢醫學家,為古方派代表人物。

生平

三十歲時提出萬病一毒理論,認為「萬病唯一毒,衆藥皆毒物,以毒攻毒,毒去體佳。」

其子吉益南涯,為華岡青洲之師。

醫論

  • 以實際觀察臨床療效為基礎,不持臆測、空想
  • 尚古,推崇古代醫者扁鵲
  • 認為中國醫學將疾病分類、命名、再研討處置法,此過程太僵化,流於臆測及空想。提出「萬病一毒論」,即「萬病唯一毒,衆藥皆毒物,以毒攻毒,毒去體佳。」
  • 上古的方劑疾醫思考的結晶,實際療效絕佳,因此,漢方方劑越接近古代原方越好。推崇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但是書中混入許多後人臆測,必須加以去除。認為方劑是適量的毒,若對病證投以正確的方劑,即可治病,即「方證對應」理論。
  • 因為療法是以毒攻毒,治療過程常見激烈的副作用反應,如暈眩。古人曰:「服藥後若無暈眩,則無法痊癒。」,因此,若是害怕暈眩則無法成為疾醫
  • 曾有患者服藥後死亡的案例。但他認為死亡並不是藥的緣故,死生在天,不是人能操控的。醫者只要抱持決心,盡人事聽天命,將疾病的治療做到最好即可,生死交給上天。
  • 不論是上古或是後人的方劑,都必須在臨床上實際反覆測試,確保病證和藥效的對應性,此為「親試實驗」。若後人的方劑在親試實驗獲得可接受的藥效,也可考慮接受。
  • 排除一切空想、臆測,若是無法看出病證的毒,就無法選出適當的方劑。必須觀測毒的實體,最重要的即是腹部的診察:是否出現壓痛、僵硬、肌肉痙攣、腹部動悸。次之,觀察體表是否出汗、上熱下冷、發紅、腫脹、浮腫,以及詢問大小便的次數、性質。透過詳細觀察及問診,領悟方劑在臨床上的適用病證,此體會無法傳子,更遑論文字記載。[1]

著作

著有《類聚方》、《藥徵》、《醫事或問》。

腳註

  1. ^ 寺澤(2012)

參考資料

寺澤捷年日语寺澤捷年. (2012). 日本漢方の特徴. 日本東洋医学雑誌, 63(3), 176-180.(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