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別

术语
(重定向自同志教育

多元性別(英語:sexual and gender diversity),或稱爲性別多元化,是一个术语,用于代表人類的社會性别特征,性取向性别認同的所有多元性,而不需要详细说明或列舉形成这种多元性的每个個體,行为或特征。[1][2][3][4]

概观

在西方世界中,通常使用简单的分类来描述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性别认同跨性別順性別)、和非典型性徵(雙性人),收錄在縮寫LGBT或LGBTI之下(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別變性人,有时包括双性人)。然而,在某些文化中有其他方式来理解性别系统。[5][6][7]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出现了一些性学理论,如金赛理论酷儿理论,提出这种分类不足以描述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中的性复杂性。[8]例如,有些人可能認爲自己是異性戀雙性戀之間,或同性戀雙性戀之間的偏差性取向。它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者不仅包括对女性男性的吸引力,而且还包括对所有性別特徵和性別認同的各种吸引力(泛性戀)。换句话说,在双性恋中,存在着从幾乎异性恋到幾乎同性恋金赛量表)的各种类型和偏好。[9]

分類

生理性別,即生物性別(英語:sex),指的是依照生理特徵做出的性別分類,如男性(雄性,公)、女性(雌性,母),或者具有非傳統兩性生殖器官、基因型或第二性徵的間性人(又稱陰陽人、雙性人)等等。

性別認同(英語: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社會性別上的認同(無論是將自己視為男性女性、或某些非傳統觀點的性別),絕大多數人的生理和社會性別相同。

性別表達(英語:gender expression),又稱性別氣質,主要指稱性格上的陽剛特質(masculinity)或陰柔特質(femininity),性別氣質和本身的生理性別沒太大直接的關係,亦不會影響本身的性別認同,多與社會文化有關。

性傾向(英語:sexual orientation),亦稱性取向、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的持久性情感浪漫、與吸引力,如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等,也有不受任何性別性吸引的無性戀

近來亦有部分倡議者認為「在情感、浪漫上被何種性別吸引」應自性傾向當中獨立出來,另外稱作浪漫傾向,一樣有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等的區別,人在吸引力上的性傾向可能與情感上的浪漫傾向不同,像是性傾向為單性戀的人一樣可能受到多種性別的情感吸引,無性戀者也可能有浪漫傾向,當然也有不受情感吸引的無浪漫傾向無性戀者的存在。

臺灣

臺灣談及多元性別議題時,常一併談及保障LGBT社群(香港指為性小眾)的權益。自臺灣民主化後,社會開始注重包括的各種人權議題。2000年 葉永鋕事件後,《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列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與性別認同,教育政策也從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性別平等教育,將「多元性別」知識融入性教育課程。2011年起,以真愛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等團體號召家長抵制包含性別光譜、多元性別內容的教材,認為不当性教育教材將混淆兒童性別認同。隨著台灣社會對台灣同性婚姻展開廣泛的討論,反同團體除了反對同性婚姻外,更一致認为2004年起實施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后,導致年輕一代絕部分對多元性別族群採取包容態度,並改變到他們的價值觀[10][11][12][13][14]。然而法律界與性別學界多認為,性平教育的目標是要學習尊重差異、避免霸凌[15],从未有教育及鼓吹青年成為多元性別族群。《性別平等工作法[16]明列性別與性傾向,總則中說明此法的目的為:「為保障性別工作權之平等,貫徹憲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質平等之精神,爰制定本法。」

反對

部分人批評「多元性別」的定義意指社會性別上不只有男性和女性的定義,會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和意義。

参见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

  1. ^ Sexual and gender d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tgers. For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ights.
  2. ^ (葡萄牙文) Diversidade Sexual e a Cidadania LGB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overno do Estado de São Paulo. Secretaria da Justiça e da Defesa da Cidadania. 2014.
  3. ^ Meyer, Elizabeth J. Gender and Sexual Diversity in School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2018-06-16]. ISBN 978-90-481-855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4. ^ FAQ on health and sexual diversity: The basic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5. ^ Kalra, G; Gupta, S; Bhugra, D. Sexual variation in India: A view from the west. Indian J Psychiatry. 2010, 52: S264–8. PMC 3146184 . PMID 21836691. doi:10.4103/0019-5545.69244. 
  6. ^ Epprecht, Marc; Nyeck, S. N. Sexual Diversity in Africa: Politics, Theory, and Citizenship.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18-06-16]. ISBN 978-07735-418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7. ^ Gender diversity in Indonesia: Sexuality, Islam and queer selv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
  8. ^ Roughgarden, Joan (Director). Sexual Diversity in the Animal Kingdom. 2008. 
  9. ^ Beyond Heterosexual, Bisexual, and Homosexual: A Diversity in Sexual Identity Expres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6.
  10. ^ 認清「真愛聯盟」的宗教霸權 台灣不是基督教神權國家 - 樂多閱讀. reader.roodo.com.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中文(臺灣)). 
  11. ^ 反對同性婚姻的主力,為什麼來自基督教? | 端傳媒.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12. ^ Cole, J Michael. 老外記者觀點:「下一代幸福聯盟」背後的藏鏡人是誰?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3-12-17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臺灣)). 
  13. ^ 聯合新聞網. 護家盟媽媽嘉縣議會陳情 反對不當性教育教材進校園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3). 
  14. ^ 不當性平教材進校園 500家長關切.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中文(臺灣)). 
  15. ^ 天秤座法律網. 天秤座法律網. [201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日语). 
  16. ^ 性別工作平等法-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law.moj.gov.tw.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