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那巴鲁山

马来西亚沙巴州最高峰
(重定向自哥打京那峇魯山

京那巴魯山馬來語Gunung Kinabalu),又譯京那峇魯山基納巴盧山金乃巴羅山,又稱神山,位於马来西亚北婆羅洲沙巴京那巴鲁国家公园內,是婆罗洲最高峰,也是馬來西亞聯邦境內最高峰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于1997年8月17日宣布官方高度为海拔4,095.2公尺[3]。顶峰相对而言容易攀登,景色壮美,动植物品种极其丰富,一直是旅游胜地以及极佳的动植物科研区域。

京那巴鲁山
京那巴鲁山
别名Gunung Kinabalu
最高点
海拔4,095.2米(13,436英尺)
地形突起度4,095.2米(13,436英尺)
第20名英语List of peaks by prominence
地形孤立度2,513公里[convert: 不明單位] 编辑维基数据
列表各國最高點列表(馬來西亞)
坐标6°4′21.60″N 116°33′41.60″E / 6.0726667°N 116.5615556°E / 6.0726667; 116.5615556
地理
京那巴鲁山在婆罗洲的位置
京那巴鲁山
京那巴鲁山
京那巴鲁山在婆罗洲的位置
位置 马来西亚沙巴州
所属山脉克罗克山脉
攀山
首次登頂1851年3月
休·洛(山顶高原)
1888年
John Whitehead(最高峰)
最简路线徒步
「Gunung Kinabalu」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基纳巴卢山[1][2]
馬來西亞京那巴鲁山

名字传说

传说一

关于京那巴魯山的名字由来,最常见的传说便是关于“中国寡妇”的故事,“Kina”是中国的别称“Cina”在卡达山语之变音,“balu”则是“寡妇”之意。因此,一些較早期的中文文獻即按此譯作中國寡婦山鰥夫山[4]:3,11

相傳在古時候,兩位在廣州外海打漁的中國兄弟,不慎遇到颱風而漂流至沙巴,便在當地落地生根、娶了当地的土著为妻而生子,無奈兄弟倆都很懷念故鄉,便協議由哥哥先回故鄉探親後再帶一家回中國。怎知哥哥卻一去不回,大嫂便每天都站在山上翹首盼望着南海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回来,她风雨不改,直到老死,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愛情故事,便把此山命名為「中國寡婦山」。

另一传说,根据巴瑶族的传说,中国某公主被安排嫁给中国的某王子。然而公主却不喜欢王子,却爱上某一名中国商人,因此中国公主随中国商人的商队逃跑到海外并结了婚。私奔途中在海上遇上了一只恶龙,恶龙用火球袭击公主和商人,当火球飞向船时,公主用一只白瓷瓶接下火球。恶龙失去火球后,被商队杀死了,而公主的丈夫却也因此死去,尸体沉没在大海中。后来公主来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山,将白瓷瓶埋在山峰(因此成为死火山),并便在该处做起了针线、盐和蔬菜买卖。每当有人问要在哪里买菜时,当地的巴瑶族总会回答「mu tak kadai dendo kina, ai balu no ei」意思就是「找住在那边的中国寡妇」,因此被称为「Kinabalu」。[5]

根据另一個卡达山族的版本,则是某中国王子在南中国海遇上沉船海难而漂流到婆罗洲,被当地村落的人救起,王子后来与当地女子相恋并结婚生子。数年后王子因思乡而决定回中国探望父母(中国皇帝与皇后),并许诺会回来接妻子与家人到中国,然而,王子归国后,皇帝与皇后却反对接回他的婆罗洲妻子,并安排了他与邻国公主的另一门亲事。碍于父母之命,王子便没再回婆罗洲,然而,在婆罗洲的妻子却依然等待丈夫归来,每天一大清早就登上山顶,眺望大海,盼望看到丈夫的船队,直到日落才下山回家照顾孩子,日复一日,最后病死在山顶上。她的举动感动了山神,于是山神将她的遗体化为山峰之岩,让她可以永远面朝南中国海等待丈夫。当地人为纪念她,便将山名称为「中國寡婦山」。传说圣约翰峰上的人脸形岩壁便是她的脸孔[6]

传说二

根据另一说法,京那巴魯山之名来自「Aki Nabalu」,“Aki”在当地原住民卡达山-杜顺人的语言中是“祖先”的意思,而Nabalu是「山」的意思,Aki Nabalu就是祖灵所在的山。

历史

1851年3月英国殖民地官员及博物学家休·洛首次攀登到达京那巴鲁山山顶高原(罗氏峰下方100公尺处)。1858年4月和7月,休·洛英国文莱领事斯宾塞·圣约翰二次攀登京那巴鲁山。京那巴鲁山的最高点终于在1888年由英国动物学家John Whitehead到达。[7] [8]

登山须知

京那巴鲁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几乎不长植物。登山前必須先鍛鍊身體及向1,870公尺处的國家公園當局註冊,公园每天早上7点开门,每五位新攀登者需聘請一位嚮導,以保護登山者的安全,攀登京那巴魯山需要兩天,登山者可從早上七點多開始登山,歷時4-8小時可到達山腰3,272.7公尺的Laban Rata住宿或3,670公尺的Sayat Sayat登记处,有高山症的登山者必須準備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以防萬一。每天有200名,全年约有6万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山。(2015年12月地震后重新开放改为每天100个登山名额)

2015年兰瑙地震

2015年6月5日早上7时20分,沙巴兰瑙英语Ranau发生5.9级地震。导致京那巴鲁山登山道山崩,造成18人遇难和多人受伤[9]。2016年6月5日,當地政府在京那巴鲁山的山脚附近竖立了一座刻有罹难者名字的“神山山难纪念碑”[10][11]

图片

京那巴鲁山的全景照片:左为南峰,中间为圣约翰峰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1.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编). Kinabalu, Gunung 基纳巴卢山.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375.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 (简体中文)
  2. ^ 徐成龙 (撰); 金凤君、林美含 (修订). 基纳巴卢山.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12-23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3. ^ DR MAHATHIR ISYTIHARKAN KETINGGIAN BARU GUNUNG KINABALU (PDF). Bernama. 1997-08-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5) (马来语). 
  4. ^ 劉強. 婆羅洲一瞥. 新加坡: 南洋學會. 1966 (中文(繁體)及中文(新加坡)). 
  5. ^ Frannia. Mitos naga di gunung kinabalu sabah. [2021-04-03]. 
  6. ^ The call of Malaysia's 'conquerable' Mount Kinabalu. BBC News. 5 June 2015 [19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7. ^ Hiung, C. S., R. Mandalam, and C. Chin. 2004. The Hugh Low Trail: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Trail to the Summit of Kinabalu. The Sabah Society, Kota Kinabalu.
  8. ^ Anthea Phillipps & Francis Liew 2000. Globetrotter Visitor's Guide – Kinabalu Park. New Holland Publishers (UK) Ltd.
  9. ^ 马来西亚沙巴地震增至18人死亡. BBC News 中文. 2015-06-07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2) (中文(简体)). 
  10. ^ hermesauto. Brass plaque with names of 18 Sabah quake victims unveiled near base of Mount Kinabalu. The Straits Times. 2016-06-05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英语). 
  11. ^ 纪念605沙巴地震 “神山山难纪念碑”揭幕 | 东马.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0-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