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河階群

24°53′06″N 121°17′21″E / 24.88491825°N 121.2890608°E / 24.88491825; 121.2890608

大漢溪石門水庫後池堰左岸的河階崖。

大溪河階群,又稱大溪河階,為臺灣北部河階地形,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範圍以大溪為中心,南至石門,北至新北市鶯歌區三峽區[1],為大漢溪河道在不同時期多次下切所造成[2]

形成原因

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3]。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3]。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現今的桃園台地群是大漢溪被襲奪前所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3]。大漢溪改向後流量增加,侵蝕基準下移,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形成規模龐大之大溪河階群[4]

河階層次

從地形上來看,大溪河階至少歷經了四次河道變動,產生了四個不同高度的河階地[2],最低的一層比大漢溪河床高出約40公尺左右,最高的階地比河床高出約200公尺以上,也就是古石門沖積扇的扇面[1]

  • 最高階:大約為大溪廣播電台所在的高度[2]
  • 第二階:面積較小,大致位於大溪聚落南側的「上田心子」一帶,不易觀察[2]
  • 第三階:面積最大,為省道臺3線所在地,也是人口聚集最多的河階面[2]
  • 第四階:第四階面則位於第三階面下方,目前為主要的農作物栽種區,以「月眉階地」為代表,有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最低階則位於現今河道兩側[2]

地名

在大溪河階群之中,面積較大、較明顯的河階台地稱為「坪」,例如:阿姆坪、大溪坪、大灣坪[4]。最高的一階就是地名為「三層」的地區,次一階的地區地名就是「二層仔」,最低的一階也就是「月眉」地區[4]。位於上下階中間的第二層,既沒有上層山區蜿蜒的交通不便,也沒有下層窪地的水患之虞,適合開發與居住,因此成為最早開發、也是繁華所在的大溪市中心[4]

註釋

  1. ^ 1.0 1.1 王鑫. 河階. 台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14-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大溪河階. 台灣地景保育網. 2011-01-01 [2014-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4)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鄧屬予、劉聰桂、陳于高、劉平妹、李錫堤、劉桓吉、彭志雄. 大漢溪襲奪對台北盆地的影響 (PDF).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2004年11月 [2014-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06)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首頁 > 大溪介紹 > 地理環境. 大溪鎮公所. [2014-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