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25°3′18.33″N 121°30′30.16″E / 25.0550917°N 121.5083778°E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 |
---|---|
位置 | 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 |
建成时间 | 清朝光緒年間(1880年代) |
官方名称 |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
评定时间 | 2005年5月10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是一處古蹟建築(或說:建築式古蹟),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51號、53號,建立於清治[錨點失效]、日治交替的年代。2005年3月19日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審查通過,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台北最早的洋樓街
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交界點約為今日南京西路,而古蹟的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
大稻埕鄰近淡水河是1860年代開港的貿易港埠區,並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大稻埕附近成為茶葉的加工製造重鎮,而古蹟的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
因貿易繁華的大稻埕、千秋街一帶,在歷史發展中創出了多項「第一」事物,例如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台灣第一所的官設新式學校(西式學堂)設在六館街[1]、台灣第一所官設專業技術學校(電報學堂)[2]創立於建昌街等。之後,台灣因甲午戰爭而由日本接管,建昌街、千秋街也因此改名成港町(此名稱有「港口、碼頭市街」的含意)。
古蹟建築風格特點
千秋街店屋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屬於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二樓部份採高窗設計,外牆位置的清水磚至今仍完好保存,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陽台、天井、以及竹節式落水管等,而屋頂方面的格局完整,地基方面刻意加高構築,主要在防止淡水河的淹水問題。透過此建築的保存,能夠令人回想、回味十九世紀末的年華古風。
附註說明
參考引據
-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稻埕古蹟巡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繁體中文)/(英文)/(日語)
- 台灣老照片數位博物館計畫/大稻埕主題館 (繁體中文)
- Sina新浪部落/shane's卡夫卡的部落/打開台北塵封的記憶/大稻埕的昔日風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3月16日) (繁體中文)
關連條目
外部連結
- 台灣鐵道網/「台北市新增三處古蹟:陽明山中山樓、千秋街店屋、鐵道部台北工場」[永久失效連結](2006年3月19日) (繁體中文)
- 環境資訊中心/台灣環境新聞掃瞄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