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汴洛语音

(重定向自宋代汴洛音系

宋代汴洛语音宋代汴京洛阳一带的方言音系,演變自古代洛陽讀書音宋室南渡之后,陪都临安可能也通行类似的语音。

研究材料

宋朝官方先后修过几本韵书,但这些韵书都承袭《切韵》的系统,极少反映当时实际语音。要準確構擬宋代音系,主要材料来源于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和宋朝词人的用韵情况,尤其是邵雍的音系和《切韵》、《广韵》所反映的音系不同,却能和北宋汴洛人士邵雍、程颢程颐等人的诗文用韵两相吻合。《皇极经世书》用图表来归类口语的语音,声母的图叫做音图,韵母的图叫做声图。但该书有浓厚的象数学色彩,用天地来比附语音的声韵,增加了研究的困难。

声母

周祖谟拟音如下[1]:586-590[注 1]

音类 不送气塞音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鼻音 擦音 浊擦音、边音
重唇音 p m
轻唇音 ɱ f v
舌音 t n l
齿头音 ts tsʰ s
正齿音 tʃʰ ȵ ʃ
牙喉音 k ŋ x ɣ

李荣拟音如下[2]:170-173[注 2]

音类 不送气塞音塞擦音 送气清塞音、塞擦音 浊塞音、塞擦音 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重唇音 p b m
轻唇音 f v ɱ
舌头音 t d n l
舌上音 ȶ ȶʰ ȡ
正齿音 tɕʰ ɕ ʑ ȵ
齿头音 ts tsʰ dz s z
牙、喉音 k g x ɣ ŋ
喉音 ʔ

两人构拟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声音唱和图》中,同一部位的塞音、塞擦音分为四套,如“卜、步、普、旁”。周祖谟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p、pʰ、pʰ,只是邵雍墨守旧说,把原来属“並”母的“步”、“旁”仍列维浊音[1]:591。李荣则认为对应的音值是p、b、pʰ、bʱ,其中b和bʱ的区别不辨义,是两个音位变体[2]:170
  2. 同理,原图中同一部位的擦音分为清浊两套,周祖谟认为已经并为一套,而李荣分列两套。
  3. 原图中有独立的舌上音。周祖谟的构拟中,舌上音已经和正齿音合并。
  4. 原图中,次浊声母(鼻音和边音)分两套,一套配上声,一套配平、去、入三声。周祖谟的构拟中,轻唇部位分为相配的ɱ和v,牙喉部位分为相配的ŋ和ɣ,其他部位只有一套。李荣的构拟中,次浊声母只有一套,但有两个音位变体,平去入三声字带浊流,上声字声门紧缩,不带浊流[2]:171

全濁聲母清化

宋代音系比唐代音系进一步简化了,在一些重要的特点,已经有了早期官话的雏形。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古汉语全浊音全部清化成相应的清音。在邵雍的音图上,全浊音分成两类,称为“火”的一类,排在不送气清音的下面,称为“石”的一类,排在送气清音的下面。分类的情形,和现代普通话一样,平声属于送气的一类,仄声属于不送气的一类。因此,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就变成只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了。[3]

全浊字清化举例
例字 中古汉语声母 中古汉语声调 平仄 《皇极经世书》归类 宋代音系声母 现代普通话声母
g k ʨ
g ʨʰ
b p p
b

另外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排在同部位的f下面。[4]

韵母

周祖谟拟音如下[1]:596-598

a ia ua
ɿ/ʅ[注 3] i ui
u y
ai uai
uǝi
au iau (uau)
ou iou
an ian uan yan
ǝn iǝn uǝn yǝn
iaŋ uaŋ
ǝŋ iǝŋ uǝŋ iuǝŋ
am iam
im
iaʔ uaʔ yaʔ
ɿʔ/ʅʔ
ǝʔ iǝʔ uǝʔ yǝʔ
ɔʔ iɔʔ uɔʔ yɔʔ
eiʔ ueiʔ
ap iap (uap)
ip
(iup)

在邵雍的声图上,入声字不是配鼻音结尾的阳声字,而是配元音结尾的阴声字,例如“舌”字,不和“千典旦”一组,而是和“多可个”一组,“六”字不和“宫孔众”一组,而和“牛斗奏”一组。只有以-p结尾的“十”、“妾”等字和-m结尾的字排在一起(但是自成一组)。这说明中古汉语的-t、-k韵尾都脱落了,可能弱化成喉塞音ʔ,也可能变成i、u,只有-p韵尾保存下来。

另外音图的“开发收闭”大致相当于韵图的一二三四等,“自思寺”三字不排在有i介音的“收”列下而排在无介音的开列下,可见这类字韵母已经变成ɿ了。

特点

宋代汴洛语音与之前的《切韵》音系和之后的《中原音韵》音系相比,擁有如下特点:[5]

  1. 全浊声母按照声调分为两组,分别接近同部位的全清和次清声母,可能已经清化。
  2. 非、敷、奉紐合流。
  3. 喩三、喩四紐合流。
  4. 禪、牀紐混同。
  5. 知 、照相近。
  6. 上声次浊声母归入阴类,类似后代的“濁上變去”。
  7. 歌、麻两韵合流。
  8. 切韵音中的一二等韵合流,三四等韵合流。出现了类似后代四呼的格局。
  9. 韵母i和ts、tʃ等相拼时变为ɿ、ʅ,从细音三等变为洪音一等。
  10. 切韵音中,入声韵字总是和阳声韵字相配,成爲七調系統。宋代汴洛语音中的入声字,部分和阴声韵字相配,此时-t尾和-k尾的入声字可能已经合流变为-ʔ尾。

相關條目

注解

  1. ^ 对原书中有的不符合国际音标的写法进行了改写。
  2. ^ 对原书中有的不符合国际音标的写法进行了改写。原书只构拟了音系的类,没有给出值,根据书中切韵音的构拟音值添加。
  3. ^ [ɿ]只和精组拼,[ʅ]只和照组拼,可以合为一个音位。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周祖谟. 问学集(下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66. 
  2. ^ 2.0 2.1 2.2 李荣. 切韵音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ISBN 9789574129898. 
  3. ^ 李荣认为此时全浊音根据声调分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但仍然是浊音,没有辨字的对立,见《切韵音系》。
  4. ^ 同理,由于李荣认为此时奉母还是浊音v,所以认为微母应为鼻音ɱ
  5. ^ 《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中的北宋汴洛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