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重定向自巴勒斯坦大起义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英語:First Palestinian Intifada,亦作第一次大起义First Intifada[註 1]),指自1987年起由巴勒斯坦人发起的一系列反對以色列長期的軍事佔領的抗议,有时也包含暴动[4][5]。起义大部分行动自1987年起到1991年馬德里會議英语Madrid Conference截止,部分行动延续到1993年奧斯陸協議签署前[6]

第一次起義
以巴衝突以阿衝突的一部分
1988年起义中贾巴尔亚城外以色列国防军设置的路障
1988年起义中贾巴尔亚城外以色列国防军设置的路障
日期1987年-1993年
地点
结果 直接影響奧斯陸協議
参战方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哈马斯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
指挥官与领导者
以色列 伊扎克·沙米爾(總理)
以色列 伊扎克·拉賓(國防部長)

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民众[1]

阿布·吉哈德英语Khalil al-Wazir 
馬萬·巴爾古蒂英语Marwan Barghouti[2]
伤亡与损失

總計164人: - 53 名以色列平民於以色列境內被殺害。[3]
47人在巴勒斯坦境內被殺害。[3]


- 60名以色列國防軍死亡。[3]

總計2,162人: - 1,087名平民被以色列國防軍殺害。[3]
- 75名平民被以色列市民殺害。[3]


- 約1,000巴勒斯坦人* 被與以色列合作的巴勒斯坦人打死。

歷史

起因於1987年12月9日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北加沙省的“加伯利亚难民营”,压死4名巴勒斯坦人,之後暴動迅速漫延到加薩約旦河西岸地區東耶路撒冷等地。

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流亡政府),脫離巴解的“哈马斯”组织被猜测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1988年2月3日,以色列关闭了約旦河西岸的所有学校。[7]

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之后才告一段落,但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統治並未结束。

第二次起義

沙龙在2000年9月28日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聖殿山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从而重新引发了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並導致第二次起義(阿克萨群眾起義)。

註釋

  1. ^ “Intifada”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为“起义”

參考文獻

  1. ^ Zachary Lockman, Joel Beinin (1989) Intifada: The Palestinian Uprising Against Israeli Occupation South End Press, ISBN 0-89608-363-2 and 9780896083639 p 327
  2. ^ "Profile: Marwan Barghout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 26 November 2009. Accessed 9 August 2011.
  3. ^ 3.0 3.1 3.2 3.3 3.4 Fatalities in the first Intifada. B'Tsele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4. ^ Editors, History com. Intifada begins on Gaza Strip. HISTORY.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英语). 
  5. ^ Lockman; Beinin (1989), p.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Nami Nasrallah, 'The First and Second Palestinian intifadas,' in David Newman, Joel Peters (eds.) Routledge Handbook o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utledge, 2013, pp. 56–68, p. 56.
  7. ^ Robinson, 1997, p.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