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62

(重定向自开普勒62

克卜勒62Kepler-62)是一顆位於天琴座,體積較太陽小的光譜K型恆星,距離地球約1200光年。該恆星位於美國太空總署以凌日法搜尋太陽系外行星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視野內。2013年4月18日,天文學家宣布在該恆星旁發現五顆系外行星,其中的克卜勒62e克卜勒62f可能是位於該恆星適居帶內的固體表面行星[2][4][5]

Kepler-62

克卜勒62f(前景)和62e(右方亮星)位於恆星克卜勒62(中)的適居帶內。
Credit: NASA Ames/JPL-Caltech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
星座 天琴座
星官
赤經 18h 52m 51.06019s[1]
赤緯 +45° 20′ 59.507″[1]
視星等(V) 13.75[2]
特性
演化阶段主序星
光谱分类K2V[2]
B−V 色指数0.832[2]
天体测定
自行 (μ) 赤经:−25.153±0.026[3] mas/yr
赤纬:−31.170±0.027[3] mas/yr
视差 (π)3.2947 ± 0.0134[3] mas
距离1200 ly
(368[2] pc)
詳細資料
質量0.69(± 0.02)[2] M
半徑0.64(± 0.02)[2] R
表面重力 (log g)4.68(± 0.04)[2]
亮度0.21 ± 0.02[2] L
溫度4925(± 70)[2] K
金属量 [Fe/H]-0.37(± 0.04)[2] dex
自轉39.3 ± 0.6 days[2]
自轉速度 (v sin i)0.4 ± 0.5[2] km/s
年齡7(± 4)[2] Gyr
其他命名
KIC 9002278 , KOI 701[2]

觀測史與命名

克卜勒62在2MASS目錄中的編號是2MASS J18525105+4520595[6]。該恆星所屬行星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以凌日法發現。凌日法主要是偵測恆星光度下降的現象,光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行星移動到恆星與地球之間遮擋住部分恆星表面造成。克卜勒62這個名稱由來是因為它是克卜勒任務中第62顆確認行星存在的恆星。

該恆星所屬行星的後綴則是bcdef。後綴b代表該恆星旁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之後按照發現順序以小寫字母順序加上後綴[7]。而克卜勒62的所有五顆行星都是同時發現,所以後綴b用於最靠近母恆星的行星,而f則是距離最遠者[2]

恆星狀況

克卜勒62是一顆光譜K型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69%,半徑則是太陽的62%。它的表面溫度是4925 ± 70 K,年齡大約是70 ± 40億年[2]。相較之下,太陽年齡大約是46億年[8],表面溫度5778 K[9]

該恆星的視星等13.8,無法以肉眼觀察[6]

行星系統

 
克卜勒69c克卜勒62e克卜勒62f和地球的體積比較。
 
克卜勒62系統與太陽系比較。

克卜勒62的五顆行星都是以凌日法發現,這代表所有的行星運轉時都會通過恆星和地球之間。這些行星的軌道傾角可能相對於從地球觀測的視線,或者是在參考平面上方或下方不到角度1度的位置。這允許天文學家在每顆行星發生凌星現象時直接量測行星的公轉週期和相對母恆星的相對直徑[2]

五顆行星的半徑在地球的0.54到1.95倍之間。最讓天文學家感興趣的是62e和62f,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在適居帶內有固體表面的最佳候選行星。而這兩顆行星的半徑分別是地球的1.61和1.41倍,因此極有可能是固體表面行星。另一方面,這兩顆行星在系統中是位於克卜勒62的適居帶內,並且如有特定的化學成分(克卜勒62f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克卜勒62e經探測有雲層存在),也許就能讓液態水存在於表面[2]

系統中行星的質量無法被徑向速度法或凌日時間法直接量測,因此只能得知不太嚴謹的行星質量上限。62e和62f的質量上限分別是36和35倍地球質量,而真實質量應會明顯低於這兩個值[2]

克卜勒62行星系[2]
行星編號
(以距離順序排列)
質量上限
ME
軌道半長軸AU 軌道週期
d
軌道離心率 軌道傾角
°
半徑
RE
b 9 0.0553 ± 0.0005 5.714932 ± 0.000009 ~0 89.2 ± 0.4 1.31 ± 0.04
c 4 0.0929 ± 0.0009 12.4417 ± 0.00001 ~0 89.7 ± 0.2 0.54 ± 0.03
d 14 0.120 ± 0.001 18.16406 ± 0.00002 ~0 89.7 ± 0.3 1.95 ± 0.07
e 36 0.427 ± 0.004 122.3874 ± 0.0008 ~0 89.98 ± 0.02 1.61 ± 0.05
f 35 0.718 ± 0.007 267.291 ± 0.005 ~0 89.90 ± 0.03 1.41 ± 0.07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Kepler Input Catalog search result.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18 April 2013]. [失效連結]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Borucki, William J.; et al.. Kepler-62: A Five-Planet System with Planets of 1.4 and 1.6 Earth Radii in the Habitable Zone. Science Express. 18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doi:10.1126/science.1234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3). 
  3. ^ 3.0 3.1 3.2 Brown, A. G. A.; Vallenari, A.; Prusti, T.; de Bruijne, J. H. J.; et al. Gaia Data Release 2.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and survey propertie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8. Bibcode:2018A&A...616A...1G. arXiv:1804.09365 . doi:10.1051/0004-6361/201833051.  Gaia Data Release 2 Vizier catalog en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Johnson, Michele; Harrington, J.D. NASA's Kepler Discovers Its Smallest 'Habitable Zone' Planets to Date. NASA. 18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3). 
  5. ^ Overbye, Dennis. 2 Good Places to Live, 1,200 Light-Years Away. New York Times. 18 April 2013 [1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5). 
  6. ^ 6.0 6.1 SIMBAD data base.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18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7. ^ Hessman, F. V.; Dhillon, V. S.; Winget, D. E.; Schreiber, M. R.; Horne, K.; Marsh, T. R.; Guenther, E.; Schwope, A.; Heber, U. On the naming convention used for multiple star systems and extrasolar planets. 2010. Bibcode:2010arXiv1012.0707H. arXiv:1012.0707  [astro-ph.SR].  cite arXiv模板填写了不支持的参数 (帮助)
  8. ^ Fraser Cain. How Old is the Sun?. Universe Today. 16 September 2008 [19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8). 
  9. ^ Fraser Cain. Temperature of the Sun. Universe Today. 15 September 2008 [19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