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霍伊尔

英國天文學家
(重定向自弗莱德·霍伊尔

弗雷德·霍伊尔爵士,FRS(英語:Sir Fred Hoyle,1915年6月24日—2001年8月20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他是最早將恆星核合成過程理論化的物理學者之一。

爵士
弗雷德·霍伊尔
Sir Fred Hoyle
FRS
出生(1915-06-24)1915年6月24日
 英国约克郡宾利
逝世2001年8月20日(2001歲—08—20)(86歲)
 英国伯恩茅斯
国籍 英国
母校劍橋大學
知名于B2FH理论
穩恆態宇宙模型
大爆炸
太陽系起源
儿女Geoffrey Hoyle
Dr Elizabeth Butler
奖项Mayhew Prize (1936)
史密斯獎 (1938)
皇家學會院士 (1957)
Kalinga Prize (1967)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1968)
布魯斯獎 (1970)
皇家獎章 (1974)
Klumpke-Roberts Award (1977)
克拉福德獎 (1997)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天體物理學
机构劍橋大學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
博士生约翰·莫法特
贾扬特·纳利卡
利昂·梅斯特尔
Peter Alan Sweet
其他著名學生保罗·戴维斯
道格拉斯·高夫
弗雷德·霍伊尔雕像

生平

出生於约克郡宾利,青年时期的霍伊尔思维独特,藐视各种规章制度。在当地文法学校畢业后,霍伊尔进入了剑桥大学伊曼努埃尔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1939年成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特别研究生,同年获得硕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但他从未有這念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霍伊尔被征入海军部研制雷达。1945年霍伊尔獲聘为剑桥大学的数学讲师。195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8年担任天文及实验哲学普鲁明教授。1967年霍伊尔创建了剑桥大学的理论天文研究所,并成为首任所长。1970年霍伊尔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1971年至1973年担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会长。1972年獲封爵士。次年,與校方維持长期的紧张关系,霍伊尔遂辞去剑桥大学的一切职务,成为独立科学家。

理論貢獻

霍伊尔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天体物理学宇宙学之外,霍伊尔还在巨石阵用途、核能利用、以及冰河时期的相关领域进行过研究。他还写下多部学术专著、科普读物、科幻小说、电视连续剧,以及一部自传。霍伊尔的许多研究成果不符合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观点。尽管如此,他仍然被认为是20世纪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恆星核合成

1946年,霍伊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新理论,认为太阳原本是双星,太阳的伴星瓦解后形成了行星。1957年,霍伊尔和伯比奇夫妇(傑佛瑞·伯比奇瑪格麗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了元素合成理论,即著名的B2FH理论。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福勒,未授予霍伊尔,不少人认为这和霍伊尔與一些机构关系紧张有关。1967年,霍伊尔同福勒和瓦戈纳一起以大爆炸理论阐明了轻元素的起源问题。

穩態理論

1948年,霍伊尔同汤米·戈尔德赫尔曼·邦迪一起创立了稳恒态宇宙模型。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证据令大爆炸宇宙模型為人们广泛接受,然而霍伊尔一直坚持自己的稳恒态宇宙模型。英文“大爆炸”一词最初就是1949年霍伊尔在BBC的一次广播节目中首先使用的,本意是嘲笑大爆炸模型。在他看来,大爆炸模型最初的“奇点”难以令人接受。

1960年代,霍伊尔和贾扬特·纳利卡合作,一同提出了稳恒态模型的新版本,加入了局部的快速膨胀区域,并且得出万有引力常数随时间减小、地球在膨胀的结论。

生命起源

1970年代,霍伊尔离开剑桥大学后,同昌德拉·魏克拉马辛格合作,提出星际物质中存在生命所必需的复杂分子。他们认为,生命最早可能是在太空中出现的,地球上生命可能来源于进入太阳系内区的彗星携带的有机分子。这个学说是一个自提出以來广受争议的话题,1990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支持該学说的证据。

榮譽

为纪念这位天文学家,小行星8077以他的名字“霍伊尔”命名。

主要著作

  • The Black Cloud, 1957
  • A for Andromeda, 1962
  • Nicolaus Copernicu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p. 78, 1973
  •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A Modern Course, 1975, ISBN 0-7167-0351-3
  • Energy or Extinction? The case for nuclear energy, 1977,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imited, ISBN 0-435-54430-6.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Hoyle establishes the dependence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edicts that nuclear fission as a source of energy is essential for its survival.
  • The Intelligent Universe, 1983
  • Evolution from Space: A Theory of Cosmic Creationism, 1984, ISBN 0-671-49263-2
  • Burbidge, E.M., Burbidge, G.R., Fowler, W.A. and Hoyle, F., Synthesis of the Elements in Stars, Revs. Mod. Physics 29:547–650, 1957, the famous B2FH paper after their initials, for which Hoyle is most famous among professional cosmologists.
  • Hoyle, F., The big bang in astronomy, New Scientist 92(1280):527, November 19, 1981.
  • Arp, H.C., Burbidge, G., Hoyle, F., Narlikar, J.V. and Wickramasinghe, N.C., The extragalactic universe: an alternative view, Nature 346:807–812, August 30, 1990.
  • Home Is Where the Wind Blows: Chapters from a Cosmologist's Life (auto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19-850060-2
  • Mathematics of Evolution, (1987) University College Cardiff Press, (1999) Acorn Enterprises LLC., ISBN 0-9669934-0-3

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