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春(1900年12月20日—1968年9月12日),湖南宜章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张际春
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任期
1954年1月 - 1967年6月
个人资料
性别
别名字晓岚
出生(1900-12-20)1900年12月20日
 大清湖南省宜章县
逝世1968年9月12日(1968歲—09—12)(6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罗屏
宗教信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著作

张际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团宣传部长、红五军宣传部长、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兼政治主任教员等,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于1937年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校党务委员会书记、校政治委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晋冀鲁豫军区及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68年在北京逝世。

生平

早年经历

张际春早年曾在永福初级小学、县立阁邑高等小学就读1920年到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常因经济困难时而辍学。1922年后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5年毕业后,在本乡小学任教,兼办农民协会。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区党部常务委员。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到宜章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任教,同时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1]

1928年1月,张际春参加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和县农民协会秘书长。4月随军上井冈山,先后在红四军第三十二师党委会、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党委会工作[2]。1929年初,调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随朱德毛泽东进军赣南闽西[3]。1930年6月任红四军秘书长,同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30年12月调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

1931年春,张际春调任红三军秘书长。5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任红四军第十三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任第四十五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月任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2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办《战士报》。1933年兼任红一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1934年初任红军第二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同年夏因抵制博古等人的指挥,受到排斥和打击,改任校训育处副处长。不久调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4]

1934年10月,随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长征。1935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主任教员。1936年6月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张际春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习,后任附设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4]

 
1939年冬,陈伯钧罗瑞卿、张际春(左起)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张际春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11月调任绥德河防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绥德特别区委委员。1938年1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同罗瑞卿一起负责抗大的实际领导工作[4]。1939年7月,和罗瑞卿等率抗大总校向太行地区迁移[5]。1942年9月起,张际春任抗大代理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1943年1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部长,同年9月起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兼做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审干工作。1945年4月,返回延安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6]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9年10月,刘伯承(右)、邓小平(左)、张际春(中)在第二野战军指挥部。

1945年8月,张际春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任政治部主任[7]。参与领导上党邯郸等战役,总结推广王克勤班团结互助运动等经验。1947年6月,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进军大别山。1948年5月,张际春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淮海战役[8]。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渡江战役[9]。攻占南京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9月随部队向西南进军。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制定作战方案,组织指挥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张际春兼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0]。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兼西南局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部长、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1952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副书记兼西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1月,张际春调入中央,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6月,兼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1]。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1959年6月兼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4]

张际春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际春被诬为 “黑帮”、 “活阎王”、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并于1966年7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万人大会,对他进行批判斗争。1968年9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他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12]

参考文献

  1. ^ 周鸿、朱汉国 主编 (编).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 附卷·人物.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381. ISBN 7-209-02403-4. 
  2. ^ 饶道良. 井冈山红军人物志.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10-04457-4. 
  3. ^ 星火燎原 Volume6.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79: 1–6. ISBN 7-5065-3276-X. 
  4. ^ 4.0 4.1 4.2 4.3 夏远生 (编). 湘籍开国人物传略 Volume1.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1043–1051. ISBN 7-5438-5788-X. 
  5. ^ 《罗瑞卿传》编写组. 罗瑞卿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71–75. ISBN 978-7-8009-2501-6 (中文(简体)). 
  6. ^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1945年6月-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221. ISBN 978-7-5033-2252-5. 
  8. ^ 傅继俊主编 (编). 淮海战役 第2卷 将军谱.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40. ISBN 978-7-214-05576-7. 
  9.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324. ISBN 978-7-80237-381-5. 
  10. ^ 唐润明,艾新全著. 重庆解放. 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9: 218–219. ISBN 978-7-5105-0108-1. 
  11. ^ 陈荣华. 中国革命史手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59. 
  12. ^ 张际春. 彬州新闻网. 2011-06-19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