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訓(?—?),四川人。北宋天文學家。

早年是司天監學生,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張思訓造出以水銀(避免溫度變化影響)為動力流體的水運“渾象”[1]。《宋史·天文志》記載:「其制:起樓高丈餘,機隱於內,規天矩地。下設地輪、地足;又為橫輪、側輪、斜輪、定身關、中關、小關、天柱;七直神,左搖鈴,右扣鐘,中擊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各直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短長;上有天頂、天牙、天關、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條,布三百六十五度,為日、月、五星、紫微宮、列宿、斗建、黃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進退。」後來宋太宗命人於皇宮內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東鼓樓下,命名為“ 太平渾儀”。到了蘇頌時(1088年)已經毀損,無人知其製法。

注釋

  1. ^ 梁章钜《浪迹丛谈续编》卷8“自鸣钟”条引宋人袁褧《枫窗小牍》说:“太平兴国中,蜀人张思训制上浑仪,其制与旧仪不同,为楼阁数层,高丈余,以木偶为七直人,以值七政,自能撞击钟鼓。又有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即执辰牌,循环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