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禎祥(1896年11月17日—1972年12月21日),號祉亭,別號三秀園主雲林大埤舊庄人,臺灣日治時期漢詩詩人、地方士紳。張禎祥在日治時期曾擔任大埤庄協議會[1]斗六郡米穀統制組合特別總代、大埤庄代理庄長;戰後則擔任大埤鄉首任官派鄉長,然因其不喜政治,就任三十天後即辭職[2],歸隱於家族之私人庭園三秀園

張禎祥
日治時期漢詩詩人
出生1896年11月17日
 大日本帝国
臺中縣雲林支廳舊庄
逝世1972年12月21日(1972歲—12—21)(76歲)
臺灣雲林縣大埤鄉
墓地 臺灣雲林縣大埤鄉
国籍 大日本帝国(1896-1945)
 中華民國(1945-1972)
别名祉亭、三秀園主
教育程度嘉義廳打猫公學校畢業
职业雲林縣大埤鄉官派鄉長
配偶陳蕊(妻)、鄧春(妾)
儿女張達聰(長子)、張達仁(次子)、張碧霞、張碧瑩、張碧霓、張碧鸞、張碧雯、張碧馨、張碧和、張碧秀
父母張際唐(父)、陳勤(母)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張禎祥
汉语拼音 Zhāng zhēnxiáng
白話字 Tiuⁿ Cheng-siông

生平

張禎祥祖父張建廷為清朝之例授貢生,其於乙未戰爭期間雖未實際參與抗日行動,但家鄉為戰火波及、張建廷當時又因背負老母而不及逃難,雙雙遭日軍射殺。張禎祥的父親張際唐(又名張添盛)嗣後繼承家業,並經營米業有成,持續擴大家族的田產與私家庭園;可惜張際唐英年早逝,過世時其長子張禎祥年僅十九歲。

1904年(明治37年),張禎祥八歲時即進入文士王潘年之書房學習四書五經;1907年(明治40年),入學雙溪口公學校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明治44年),又入學打貓公學校,並於1913年(大正2年)畢業。同年,張禎祥復進入文士洪瑞璋書房,繼續進修漢學古文。1917年(大正6年),張禎祥前往台灣公立臺中中學校就讀[3];但還未及讀完一年,張禎祥便因家庭因素決定退學,返回大埤舊庄主持家業。

張家在清同治年間便已擁有三百甲的田產,以贌耕、產米為業。張家十五世張建廷過世後,將家產分予張際唐、張添發兄弟。張際唐死後,由張禎祥繼承家業,擁有一百多甲的土地。日治大正年間,張禎祥由於治產有道、素有地方名望,被推舉擔任斗六廳土庫支廳舊庄第二保保正。張禎祥於1920年(大正9年)起擔任大埤庄首屆庄協議會員,並於1935年(昭和10年)、1940年(昭和15年)兩次的街庄協議會選舉中連任。1945年(昭和20年)大埤庄庄長因故出缺,張禎祥被推舉擔任代理庄長。不久二戰結束,張禎祥續任改制的大埤鄉首任官派鄉長。張禎祥因為性喜自然、不慕名利,上任後一個月即辭職離去。

 
約1955年張禎祥家族合影於三秀園清河堂前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張禎祥未再擔任任何公職,僅受聘為雲林縣文獻委員會委員[4]。1949年(民國38年)後,張禎祥的產業面臨一連串土地改革,因不熟悉投資其他事業,對於新社會制度深感挫折;張禎祥遂漸漸將生活重心轉移到私人生活,在私家庭園過著相對樸實的鄉居生活,閒時偶與詩友唱酬、參與全國詩社、徵詩活動。

詩人生涯

張禎祥的漢學啟蒙於王潘年,詩文創作受業於洪瑞璋、鹿港秀才施梅樵等人。青年時期,張禎祥嘗遊學於新港,出入秀才林維朝的怡園書院,結交許多詩壇前輩與詩友。1922年(大正11年),當時林維朝為了在日本統治底下延續漢學教育並鼓勵後進,於是邀集新港、北港、大埤的一眾青年才俊,主盟成立鷇音吟社[5],張禎祥為創社成員之一。

 
鷇音吟社社員合影於林維朝宅之怡園

1923年(大正12年),嘉義廳治下許多詩人,如蘇櫻村林臥雲賴雨若感到雲嘉地區許多詩社規模較小、各自為政,難以與島內其他主要詩社競爭。於是蘇櫻村等人利用嘉義鷗社舉辦年度大會的契機,力邀地方各詩社聯合共組嘉社;此倡議馬上得到嘉義街玉峰吟社、羅山吟社、鷗社、北港街汾津吟社、西螺街菼社、鹽水街月津吟社、朴子街樸雅吟社、新營二庄之新柳吟社、布袋庄鶯社以及新巷庄鷇音吟社,共10社、百餘位詩人的響應,張禎祥也以鷇音吟社社員之身份加入嘉社。此後,嘉社成為雲嘉地區最重要的代表詩社;嘉社於1934年(昭和9年)4月7日成功爭取召開全島詩人聯吟大會,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辦,集全臺島67社、231人與會,為一時臺灣漢詩詩壇盛事[6]

張禎祥生性恬靜,並非文壇的領袖人物;然而其一生作詩上千首,除了在地方詩壇頗有名聲,青壯年時期經常投稿全島性的刊物,如《詩報》、《鯤洋文藝社報》等;張禎祥許多作品也被收錄於許多重要的文集之中,如張李德和主編的《羅山題襟集》、賴子清主編的《臺灣詩醇[7]等。張禎祥生前詩作未及付梓;後由其長子張達聰整理遺稿,出版《三秀園詩草》。

文人雅士,雅集。張禎祥的家族庭園三秀園,由其祖父張建廷始闢;經過三代的擴建修築,於1930年代規模大致底定。三秀園作為張禎祥宴請詩友、棋友的場所,成為當時小有名氣之私家園林。張進國黃傳心林開泰吳景箕林友笛陳錫津張立卿等皆為張家花園的座上賓。

參考資料

  1. ^ 林進發,《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1929年,頁250。
  2. ^ 張禎祥,《三秀園詩草》,張達聰出版,2003年版,序
  3. ^ 上述之學經歷根據昭和十年張禎祥自書之履歷書。
  4. ^ 林文龍,〈省文獻會與漢詩關係初探〉,《臺灣文獻季刊》59卷2期,2008年6月,頁161。
  5. ^ 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季刊》10卷1期,1959年9月,頁97。
  6. ^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里仁書局,1998年版,頁249~252。
  7. ^ 賴子清,《臺灣詩醇》,台北:藍記書局,1935年。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