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𦒑(15世紀—16世紀),鳳翔廣東廣州府番禺縣[1]明朝政治人物。

張𦒑
大明德安府同知
籍貫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字號字鳳翔
親屬(從叔父)天順元年進士張璝
(從兄)成化五年進士張翊
出身
  • 成化十三年丁酉科舉人

生平

張𦒑是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科廣東鄉試舉人,授漳州同知,為政和從叔父前漳州知府張璝一樣,人民歌頌他們:「大父張知府能救我疾苦,少父張同知能解我瘡痍。」因父母離世回鄉,服闋後改任德安同知,因岐王朱祐棆就封,上級嚴苛監督工程,他力爭不得而自行致仕。他性格剛直方正,不介懷禍福,經常攜帶《淵明集》吟咏,剛到漳州謁學,有數百人拜伏橋下,詢問下得知是張璝所救活人民的子孫。漳州知府汪鳳得知後感嘆:「這就是古代的遺愛。」[1]

引用

  1. ^ 1.0 1.1 同治《番禺縣志·卷三十八·列傳七》:張璝,字德潤……天順元年進士……兄子翊,字廷弼……成化四年舉人、五年進士……𦒑字鳳翔,翊從弟也,成化十三年舉人,授漳州同知,為政一遵璝舊,民歌曰:「大父張知府能救我疾苦,少父張同知能解我瘡痍。」丁艱起補德安,會建王封,有司程督大苛,𦒑爭不聽,致仕去。𦒑性剛方務適於義,不以禍福介懷,常攜《淵明集》吟咏以自況,初𦒑至漳州謁學,有數百人伏橋下,詢之曰:「太大人所活民子孫也。」太守聞之嘆曰:「古之遺愛,殆謂是乎。」 據黃志、《福建通志》、《廣州人物傳》、郝通志、阮通志參修

參考文獻

  • 同治《番禺縣志》·卷三十八·列傳七
官衔
前任:
謝珪
明朝漳州府同知
1497年-1498年
繼任:
馮逾
前任:
姚綸
明朝德安府同知
弘治年間
繼任:
牛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