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首都

德国首都位于柏林城市州,是德国联邦首府德语Bundeshauptstadt及最大城市。[1] 柏林是德國聯邦總統办公所在地,其官邸位于貝爾維尤宮联邦州代表组成联邦参议院,位址于普魯士貴族院;联邦议员作为全体人民代表组成联邦议院,议会位于帝国国会大厦议事堂;并且从联邦议院产生内阁,总部设在总理府。大多数联邦部门位于柏林,不过一些次要部门设在前西德首都波恩,联邦政府机构雇用的18,000名雇员中,有8,000人在距离柏林600公里(370英里)的波恩工作。

德國國會大廈位于柏林,是德国联邦议院所在地

历史

1871年以前

中世纪时期,德意志民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统一的民族國家,也没有正式的中央首都查理曼统治时期,曾将亚琛作为首要的行政所在地;直至1531年为止,共有31位神圣罗马皇帝在这里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加冕礼后来移师到法兰克福举行。然而,查理曼以后的神圣罗马皇帝并没有移居到亚琛或法兰克福,而是以他们原来的王国或公国作为根据地,或是走访神圣罗马帝国各地并短暂迁入皇帝行宫行使权力。最后一个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将維也納作为永久的政府所在地德语Reichshofkanzlei帝国议会设在雷根斯堡

1806年至1813年期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与16个神圣罗马帝国邦国签订《萊茵邦聯條約》,迫使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邦国组成萊茵邦聯,邦联没有指定任何的官方首都。[2] 然而,它事实上的首都位于法兰克福。

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创建德意志邦聯,是由39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的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邦联宪法》没有规定邦联首都,但是宪法第九条规定邦联议会法蘭克福自由市召开,代表的不是德意志领土的人民而是其领主,因此构成事实上的首都。[3] 随后,1848年短暂的德意志革命期间,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通过《保罗教堂宪法》,法兰克福成为德意志國的官方首都。

1866年8月18日普魯士王國主导签署《北德意志邦联条约英语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Treaty》,准备建立北德意志邦联,并未指定未来邦联的首都。[4] 随后于1967年6月24日颁布的《北德意志邦聯憲法》,并于1867年7月1日至1870年12月31日作为一个“国家”的形式运作,同样没有指定邦联首都。[5] 但是,邦联宪法第二条规定:“联邦法律以邦联的名义颁布而获得约束力,并以《联邦法律公报》(Bundesgesetzblattes)方式进行颁布;除非颁布的法律规定不同的生效日期,否则该法律将在柏林颁布《联邦法律公报》的第十四天生效。”[6] 因此,间接承认柏林是邦联的立法首都,实际上柏林也是北德意志邦联的临时首都。

1871年至1945年

直到1871年普鲁士王国主导实现德意志统一,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4月16日批准《德意志帝国宪法》,5月4日宪法生效,才首次指定正式首都。由于新成立帝国的主要构成国家普鲁士的首都位于柏林,因此它也顺理成章成为德国首都。帝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帝国法律以帝国的名义颁布而获得约束力,并以《帝国法律公报》进行颁布;除非颁布的法律规定不同的生效日期,否则该法律将在柏林颁布《帝国法律公报》的第十四天生效。”自1518年开始,柏林一直都是普鲁士及其前身勃兰登堡侯国的首都。

1918年发生德国革命并建立共和制,帝国议会于1919年颁布《德意志国宪法》,并未明文规定正式的首都;然而,宪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联邦法律如无特别规定者,自《帝国法律公报》在帝国首都公布之日起的第十四日生效”,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帝国首都”是指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个月,由于内战肆虐柏林,帝国议会是在魏玛召开并签署宪法,故以当时政府和议会所在地称为“魏玛共和国”,但不是正式国名;同样,西德(第二共和国)也被称为“波恩共和国德语Bonner Republik”、1990年两德统一后被称为“柏林共和国德语Berliner Republik”。

1933年纳粹党掌权希特勒宣誓成为德国总理,首都位于柏林。直到1945年为止,柏林一直是帝国首都;1945年柏林沦陷后,临时政府曾转移到其他城市。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希特勒内阁成员逃离到普伦附近施塔德泰德(Stadtheide)的德军军营;一天以后,被希特勒委任为帝國总理的原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自杀,继任内阁解散。同时,纳粹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被希特勒委任为继承者,5月1日邓尼茨就任聯邦大總統,5月2日在其指挥部弗伦斯堡成立临时政府,直到盟军占领该地区并俘虏政府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占领,柏林也不再是德国作为主权国家的首都。

1945年至1990年

 
1990年10月3日前德国分裂状况地图:
  西德
  东德
  柏林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四强同盟国成立最高权力机关盟国管制理事会,由美英法苏驻德国占领区的军事长官组成,总部位于柏林上诉法院德语Kammergericht大楼。1945年8月1日签署《波茨坦协定》,将战后德国划为美英法苏控制的四个不同占领区,柏林同样被同盟国分为四个占领区,每个国家对各自占领区的事务行使主权,同时通过管制理事会联合行使“整个德国”的权力。1947年12月,苏联与美英法对德国问题产生分歧,并于1948年抗议美英法比荷卢召开伦敦六国会议而选择退出,盟国管制理事会解散。

美英法决定在占领区建立德国联邦政府,让德国能够重返国际社会,成立盟国高级委员会英语Allied High Commission监督联邦德国,总部位于波恩附近的彼得斯堡酒店英语Hotel Petersberg。1949年德国分裂成为西德東德,柏林也被分为西柏林东柏林。较后于1952年美英法德签署《波恩专约》,并于1955年生效,结束同盟国军事占领并恢复德国(西德)主权。

1949年5月8日,议会委员会英语Parlamentarischer Rat柯尼希博物館召开会议通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西德宪法),并于5月23日正式生效。西方盟国占领区(排除西柏林)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首都设在波恩。1948年10月11日,西德各邦内政部长在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制宪预备会议辩论,结论是波恩作为联邦首都英语Federal capital更优于法兰克福[7] 法兰克福虽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和历史意义,但是普遍认为东西德统一后,国家首都应该位于柏林,一旦将首都设在法兰克福,可能会令人们接受德国已经永久分裂、并削弱对德国统一的意愿。波恩被选为西德首都,是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临时首都,避免将来迁都时会引起更大的争议。[8]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原因是波恩靠近科隆,而科隆是首任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故乡。

1948年苏联与西方盟国关系恶化,苏联封锁柏林通往西方阵营的公路、铁路和运河,企图控制整个城市。1949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首都位于东柏林。1961年8月13日至1990年6月13日,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围墙

东德宣称柏林全境为其首都,事实上的首都位于东柏林,然而西方盟国并未承认东德首都的地位,仅承认东柏林是苏联拥有管制权的柏林地区,因为根据《波茨坦协定》条款,柏林整体上仍是同盟国占据的合法占领区。直至1990年9月12日,四国在莫斯科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2+4条约),结束柏林持续长达41年的占领,恢复柏林主权并为两德统一做出准备;并于1991年3月15日《2+4条约》生效,正式结束同盟国管制。

1990年至今

1990年随着两德统一,柏林也重新合并成为德国首都。然而,关于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否应迁往柏林,曾经有过一些争论。许多人认为,政府所在地仍应设在波恩,这种情况类似于荷兰的情况,荷兰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政府所在地位于海牙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统一条约德语Einigungsvertrag》,同意东德领土并入联邦德国、首都位于柏林,并将在日后决定议会政府所在地问题。[9] 1991年2月,德國聯邦總統魏茨澤克给联邦议会小组和党派领袖的备忘录中,表态支持柏林作为联邦政府和议会所在地,引起联邦议员的争议,联邦议长德语Präsident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决定于2月27日做出辩论;[10] 4月23日,制宪机构代表与联邦议会党派领袖开会,商议于6月20日做出决定。

1991年6月20日,联邦法院发出《德国首都决议》,裁决联邦政府总部从波恩迁到柏林。然而,直至1999年后仍有六个联邦部门留在波恩,并在柏林设立第二个办公室。[來源請求]

2006年,德国议会通过《基本法修正案》和《联邦制改革法案》,将首都纳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柏林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

列表

国家首都

国家 首都 开始 结束 历时
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 →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帝国)
多中心[11] 800年12月25日或962年2月2日[a] 1806年8月6日 844年185天—1,005年224天
莱茵邦联 法兰克福 1806年7月25日 1813年10月19日 7年86天
中央临时行政部德语Zentralverwaltungsdepartement 法兰克福 盟军总部 1813年10月21日 1814年6月15日 237天
德意志邦联 法蘭克福自由市 邦联会议所在地 1815年6月8日 1866年8月24日 51年77天
德意志国 法蘭克福自由市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所在地 1848年7月12日 1849年12月20日 1年161天
北德意志邦联 柏林 1867年7月1日 1871年1月1日 3年184天
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正式名称为德意志国 柏林 1871年1月1日 1918年11月9日 47年312天
魏玛共和国(第一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德意志国 柏林 1918年11月10日 1933年3月23日 14年133天
纳粹德国(第三帝国)正式名称为德意志国 大德意志国 柏林 1933年1月30日 1945年6月5日 12年126天
普伦 临时政府所在地 1945年5月1日 1945年5月2日 1天
弗伦斯堡 临时政府所在地 1945年5月2日 1945年5月23日 21天
盟军占领德国 舍讷贝格 同盟国总部 1945年6月5日 1948年3月20日 2年289天
彼得斯堡英语Petersberg (Siebengebirge) 同盟国总部 1949年9月21日 1955年5月5日 5年226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波恩 1949年5月23日 1990年10月3日 41年133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柏林 名义上 1949年10月7日 1990年10月3日 40年361天
东柏林 事实上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波恩 政府所在地 1990年10月3日 1999年9月1日 8年333天
柏林 1990年10月3日 34年69天

1815年后德意志各邦首府

联邦州首府

现今的德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即实施联邦制共和国,全部共有16个联邦州,其中3个是城市州,每个联邦州都有独立的首府。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共有16个州,包括原先西德的10个州,即旧联邦州东德14区加入联邦德国改制的5个州,即新联邦州;以及西柏林合并为柏林州

联邦州(邦) 州首府 始于
巴登-符腾堡州(Land Baden-Württemberg)[b] 斯图加特(Stuttgart) 1952年
巴伐利亚自由州(Freistoot Bayern) 慕尼黑(München) 1949年
勃兰登堡州(Land Brandenburg)[c] 波茨坦(Potsdam) 1990年
黑森州(Land Hessen) 威斯巴登(Wiesbaden) 1949年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Land Mecklenburg-Vorpommern)[c] 什未林(Schwerin) 1990年
下萨克森州(Land Niedersachsen) 汉诺威(Hannover) 1949年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Land Nordrhein-Westfalen) 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1949年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Land Rheinland-Pfoiz) 美因茨(Mainz) 1949年
萨尔州(Saarland)[d] 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 1957年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oot Saxn)[c] 德累斯顿(Dresden) 1990年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Land Sachsen-Anhalt)[c] 马格德堡(Magdeburg) 1990年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Land Schleswig-Holstein) 基尔(Kiel) 1949年
图林根自由州(Freistoot Thüringen)[c] 埃尔福特(Erfurt) 1990年
城市州(城邦) 州首府 始于
柏林州(Land Berlin)[e] 1990年
不萊梅汉萨自由市(Freie Hansestadt Bremen)[f] 不来梅(Bremen) 1949年
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od Hamburg) 1949年

另见

注解

  1. ^ 有些历史学家将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定为800年,当时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加冕[12],另一些历史学家则将这个历史开端视为962年奥托大帝加冕典礼[13]
  2. ^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时,巴登州(Land Baden)、符腾堡-巴登州(Land Württemberg-Baden)和符腾堡-霍恩佐伦州(Land Württemberg-Hohenzollern)都是组成西德的联邦州,它们于1952年合并成为巴登-符腾堡州(Land Baden-Württemberg)。
  3. ^ 3.0 3.1 3.2 3.3 3.4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成立时,被划分为5个州德语Land (DDR),即:勃兰登堡州(Land Brandenburg)、梅克伦堡州(Land Mecklenburg)、萨克森州英语State of Saxony (1945–1952)(Land Sachsen)、萨克森-安哈尔特州(Land Sachsen-Anhalt)和图林根州英语State of Thuringia (1920–1952)(Land Thüringen),1952年废除原来的州制,并改为14德语Bezirk (DDR)Bezirke);1990年东德人民议会通过《州建立法德语Ländereinführungsgesetz》,将行政区划合并为5个州,为随后的两德统一作准备。
  4. ^ 最初是成立于1920年的萨尔盆地地区;1935年并入纳粹德国;1947年成为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1957年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5. ^ 1949年起西柏林在很大程度被视为是西德的一部份,但柏林州是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才正式成为联邦州。
  6. ^ 不来梅州与柏林州、汉堡州两个单一城市的城市州不同,是由不来梅不来梅哈芬两座城市组成,所以有指定的首府城市。

参考资料

  1. ^ History of Berlin. berlin.de. [2024-05-09] (英语). 
  2. ^ Confédération des États du Rhin (12 juillet 1806) sur la Digithèque de matériaux juridiques et politiques (Digithèque MJP) de l'Université de Perpignan Via Domitia. (法文)
  3. ^ Confédération germanique - Acte du 8 juin 1815 pour la Constitution fédérative de l'Allemagne sur la Digithèque de matériaux juridiques et politiques (Digithèque MJP) de l'Université de Perpignan Via Domitia. (法文)
  4. ^ Allemagne - Traité de Confédération - Date : 18 août 1866, Objet : Traité d'alliance et fondation de la Confédération de l'Allemagne du Nord sur la Digithèque de matériaux juridiques et politiques (Digithèque MJP) de l'Université de Perpignan Via Domitia. (法文)
  5. ^ Allemagne - Confédération de l'Allemagne du Nord - Constitution fédérale du 24 juin 1867 sur la Digithèque de matériaux juridiques et politiques (Digithèque MJP) de l'Université de Perpignan Via Domitia. (法文)
  6. ^ Allemagne - Empire germanique - Constitution du 16 avril 1871 sur la Digithèque de matériaux juridiques et politiques (Digithèque MJP) de l'Université de Perpignan Via Domitia. (法文)
  7. ^ Entstehung der Bundesrepublik: Vorläufige Hauptstadt (德语). 
  8. ^ 张维莎. 西德定都波恩始末.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中文). 
  9. ^ 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Einigungsvertrag).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德语). 
  10. ^ Bericht der Beauftragten der Bundesregierung für den Berlin-Umzug und den Bonn-Ausgleich zum Sachstand der Umsetzung des Gesetzes zur Umsetzung des Beschlusses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vom 20. Juni 1991 zur Vollend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vom 26. April 1994 (Berlin/Bonn-Gesetz) (PDF). 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Bau und Reaktorsicherheit (德语). 
  11. ^ von Aretin, Karl Otmar Freiherr. Schieder, Theodor; Brunn, Gerhard , 编. Das Reich ohne Hauptstadt? Die Multizentralitat der Hauptstadtfunktionen im Reich bis 1806. Hauptstädte in europäischen Nationalstaaten. 31 December 1983: 5–14. ISBN 978-3-4869-9287-8. doi:10.1515/9783486992878-003 (德语). 
  12. ^ Charlemagne | Holy Roman emperor. 大英百科全书. [16 October 2023] (英语). 
  13. ^ Kleinhenz, Christopher. Medieval Italy: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004: 810. ISBN 978-1-1359-4880-1 (英语). Otto can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ruler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ough that term was used until the twelfth century. 
  14. ^ Wolfgang Behringer, Gabriele Clemens: Geschichte des Saarlandes. München 2009.

参考书目

  • Jens Kirsch: Hauptstadt. Zum Wesen und Wandel eines nationalen Symbols. LIT, Münster 2005, ISBN 3-8258-8593-3. (德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