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
(重定向自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39°34′16″N 115°47′30″E / 39.57111°N 115.79167°E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 |
---|---|
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房山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隋、唐、辽、金 |
编号 | 1-66 |
认定时间 | 1961年(2013年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归入) |
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 |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 |
分类 | 民俗 |
编号项目 | BJⅩ-4 |
登录 | 2006年 |
简介
大石窝镇的名字起源于此处开采石材的大深坑——“大白玉塘”。大白玉塘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最深处大约20米。房山区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及北部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西占山,均属于太行山分支。大石窝镇出产的“汉白玉”、“艾叶青”、“明柳”、“砖碴”、“芝麻花”、“青白石”、“螺丝转”等品种的石材,其中汉白玉最珍贵。大石窝镇也是汉白玉的故乡。大石窝镇的石材开采、雕刻的历史可溯至汉朝。北齐时期的560年,大白玉塘的汉白玉被云居寺用来雕刻石经。此后,历代皇宫都用汉白玉建造宫殿,汉白玉成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雕刻的专用石料。例如天安门前的华表、金水桥,紫禁城中的石阶、柱座、护栏都用汉白玉制作。大白玉塘的开采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在大石窝镇留下近千处采石坑遗址。[1]
2005年,“房山区大石窝石作工艺”更名为“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该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2010年6月12日,北京市房山区首届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在中华世纪坛开幕。[2]
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其中“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编号7-1944-1-001,时代为隋至清,地址为北京市房山区,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3]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小毕游乡村:采玉大石窝(房山区大石窝镇),中国网络电视台,2013年08月15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11日).
- ^ 2.0 2.1 房山举办首届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网易,2010-06-17[永久失效連結]
- ^ 我区又有三处文保单位提升为“国保”,房山广电传媒网,2013年05月16日.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