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狂管訓班

抓狂管訓班》(英語:Anger Management)是一部2003年美國喜劇電影,由彼得·西格尔執導,大衛·S·多佛曼英语David S. Dorfman編劇,傑克·吉爾拉普托英语Jack Giarraputo和巴利·柏納帝擔任製片人。本片由亞當·山德勒杰克·尼科尔森主演,瑪麗莎·托梅路易·古茲曼伍迪·哈里森約翰·特托羅擔任配角,講述了一名商人被判以非常規方法接受著名治療師指導的抓狂管訓計畫的故事。《抓狂管訓班》由哥倫比亞影業於2003年4月11日在美國上映。該片獲得的評論褒貶不一,預算為0.75亿美元,票房收入為1.95億美元。

抓狂管訓班
基本资料
导演彼得·西格尔
监制
编剧大衛·S·多佛曼英语David S. Dorfman
主演
配乐泰迪·卡斯特魯奇英语Teddy Castellucci
摄影唐納德·麥卡爾平英语Donald McAlpine
剪辑傑夫·古爾松英语Jeff Gourson
制片商
片长106分钟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3年4月11日 (2003-04-11)
发行商索尼影業發行英语Sony Pictures Releasing
预算0.75亿美元[1]
票房1.957亿美元

劇情

1978年,布鲁克林区,小男孩戴夫·巴兹尼克正准备体验初吻,却被当地恶霸阿尼·尚克曼突然脱下裤子和内裤羞辱。

25年后,戴夫为一个不尊重人的老板弗兰克做秘书。戴夫受尽欺凌的创伤使他不敢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比如亲吻女友琳达。自戀的同事安德鲁则加剧了他的问题,安德鲁是琳达的密友,想要重燃他们之间的浪漫关系。

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戴夫受到空服員的無禮對待後發了脾氣,儘管很輕微,但还是遭到空中警察电击。他因“袭击”空中乘务员被捕,判处加入巴迪·赖德尔医生的抓狂管訓班。戴夫在抵挡一名盲人的手杖时不小心打断了一名女服务员的鼻子,他的课程被延长至30天。

巴迪对戴夫实施了“激进的全天候治疗”,与他同住,还陪伴他工作。某天,巴迪惊悉“天赋异禀”的安德鲁与琳达的友谊。然而,看到琳达的照片后,巴迪立刻就被她迷住了,惹恼了戴夫。

戴夫被迫与一个名叫加拉克西娅的变装妓女一同乘车。他拒绝与加拉克西娅发生性关系,于是巴迪告诉戴夫,他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正当的愤怒。

在一家酒吧里,巴迪叫戴夫對一位名叫肯德拉的女人說令人討厭的搭訕話,想要讓戴夫變得更有自信。成功后,巴迪离开了。戴夫回到肯德拉家,以便用电话与巴迪取得联系。肯德拉想要勾引戴夫,但戴夫因为琳达的缘故拒绝了,于是被赶了出来。巴迪说肯德拉其实是个演员,一切都是恶作剧,但他确实告诉了琳达戴夫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

为了增强戴夫的自信心,巴迪安排他去报复已经出家的阿尼·尚克曼。阿尼表示了歉意,但一想起亲吻事件就哈哈大笑。巴迪和一开始犹豫不决的戴夫向阿尼挑衅,谎称戴夫猥褻了阿尼患有精神病的姊姊。一场打斗随即展开,击败阿尼后,两人逃之夭夭,戴夫很高兴自己报了仇。

琳达告诉戴夫,她同意听从巴迪的建议,两人试行分居;巴迪向戴夫解释,这是给他时间改善自己的行为。戴夫得知巴迪正在和琳达约会后殴打了他,于是戴夫再度回到法庭,巴迪对他下达了限制令。戴夫回到公司,得知弗兰克将安德鲁提拔到了他所期望的职位上,顿时怒火中烧。他一拳打在安德鲁脸上,用高尔夫球杆砸毁了弗兰克的办公室。

戴夫从安德鲁口中得知巴迪带琳达去看紐約洋基的比赛,他以为巴迪想偷他求婚的点子,于是飞奔到体育场。戴夫发现一个名叫加里的安保人员就是之前的加拉克西娅。加里让戴夫进入球场,但戴夫最终还是被保安抓住,不过纽约市长魯迪·朱利安尼命令他们允许戴夫讲话。戴夫公开宣布愿意做出改变,琳达被感动了。应琳达的请求,戴夫当着众人的面亲吻了她,而琳达也接受了他的求婚。琳达随后透露,这场比赛是他治疗的最后阶段,并解释说他所受的委屈都是她和巴迪策划的。她还说,大多数参与其中的人都曾参与过巴迪的计划。

演员

还有幾個人以自己的身分出現,例如:

反响

票房

《抓狂管訓班》在2003年4月11日至13日的首周末票房排名第一,收入4,220萬美元。該片超越《冒牌老爸英语Big Daddy (1999 film)》和《蝙蝠俠》,成為亞當·山德勒電影和杰克·尼科尔森電影中首映週末票房最高的電影。該片還擊敗了《魔蝎大帝》,創造了四月首映週末最高票房紀錄[2]。該片在美國的總票房為1.356億美元,全球總票房為1.957億美元[3]

评价

爛番茄上,基於192條評論,本片獲得了42%的支持率,平均得分為5.1/10,共識為“虽说並非沒有有趣的時刻,《抓狂管訓班》终归是陳舊的令人失望的單調,尤其是考慮到其強大的演員陣容。”[4]Metacritic上,根據39名影評人的評分,這部電影的加權平均分為52分(滿分100分),表示「評論褒貶不一」[5]影院评分調查的觀眾給這部電影的平均評分是「B」(最高A+最低F)[6]

芝加哥太陽報》的罗杰·埃伯特寫道:“這個概念很受啟發,但執行起来卻很蹩腳。《抓狂管訓班》這部電影本來可以是亞當·山德勒最好的電影之一,但卻成為杰克·尼科尔森最糟糕的電影之一。”[7]帝國》雜誌的卡罗琳·韦斯特布鲁克認為「如有更好的劇本和對其他演員的更多關注将會对本片有所幫助,但就目前情況而言,這仍然是自《婚禮歌手》以來最好的亞當·山德勒喜劇。”[8]

荣誉

年份 奖项 类别 人物 结果
2003 青少年选择奖[9][10] 最佳喜剧片 提名
最佳喜剧片男演员 亞當·山德勒 提名
最佳電影怒火戲英语Teen Choice Award for Choice Hissy Fit 亞當·山德勒 獲獎
最佳電影怒火戲英语Teen Choice Award for Choice Hissy Fit 杰克·尼科尔森 提名
2004 MTV影視大獎 最佳客串 約翰·馬克安諾 提名

電視劇改編

根據該電影改編的電視劇於2012年6月28日首播[11],由查理·辛主演,飾演原杰克·尼科尔森的角色;該劇是辛自2011年3月7日被CBS熱門情境喜劇《好汉两个半》解僱後首次出演角色,時隔八季[12]。該劇由電影製片人喬·羅斯英语Joe Roth製作,在美国FX加拿大CTV拉丁美洲TBS播出兩季,共100集,之後被取消[13]

参考资料

  1. ^ Lang, Brent. Inside the Revolution Library: Where Joe Roth Went Wrong. TheWrap.com. September 1, 2011 [June 28,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9, 2018). 
  2. ^ Gray, Brandon. 'Anger' Manages April Record: $42.2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April 14, 2003 [May 14,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4, 2023). 
  3. ^ Anger Management -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December 1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9, 2019). 
  4. ^ Anger Management (2002). Rotten Tomatoes. April 11, 2003 [May 30,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7, 2017). 
  5. ^ Anger Management Reviews. Metacritic.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30, 2015). 
  6. ^ Anger Management (2003) C+. CinemaScor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0). 
  7. ^ Ebert, Roger. Anger Management movie review (2003). RogerEbert.com. April 11, 2003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30, 2019) (英语). 
  8. ^ Westbrook, Caroline. Anger Management. Empire. 2003-06-05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0, 2022). 
  9. ^ 2003 Teen Choice Awards Nominees. Billboard. 2003-06-18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0, 2022) (美国英语). 
  10. ^ 2003 Teen Choice Winners Announced. Hollywood.com. August 6, 2003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 2022). 
  11. ^ Breaking News – FX Locks Summer Launch Date for Comedy Series. The Futon Critic. February 28, 2012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12. ^ Charlie Sheen eyes TV return in 'Anger Management'. Yahoo!. July 6, 2011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13. ^ Charlie Sheen's 'Anger Management' premiered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1 on FX. Hollywood.com. October 27, 2011 [201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