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
興起原因
元代散曲的興起,源於詞的衰落與文體本身的發展。宋室南渡,漢族傳統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詞減弱了勢力,民間俗謠俚曲於是大量湧現,而為文人創作所吸收。
散曲的興起源於外樂的影響。當時外樂番曲傳入,而南北語音不同,俗語方言互異,因此北方需要一種新的詩體。
散曲的興起,亦源於元代漢族知識分子遭受歧視,士人藉散曲抒發其抑鬱感慨之懷。
體制
體制上散曲分小令、帶過曲和套數三種。
小令
小令形式短小,語言精鍊,是單行曲子。小令的字數、句數、句子長短、用字平仄、押韻位置、韻腳,都按曲牌規定,另有題目。小令常用襯字,在曲牌規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襯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樂上,小令曲譜有定調,每首小令隸屬某一宮調。音律上,曲用韻較寬,平上去三聲可以互協,全曲須一韻到底。作曲使用仄聲字,要嚴格區分上聲和去聲。
与宋词小令的区别: 宋词小令有字数限制,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而元曲小令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只要没有多个曲牌都称为小令。
帶過曲
作者作完一曲,意猶未盡,可取音律互相銜接的曲調續成,這就是帶過曲。如兩調不足,可增加到三調;如三調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應改為散套。
套數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由若干個同一宮調的曲牌,按一定次序聯綴起來,編排聯貫而成,歌詠一個中心內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夾說白,唱而不演。
套數通常用一兩首小曲開端,中間調數不限,每套套曲最後須有「尾聲」或「煞調」結尾,表示全套音樂終結。全套各曲牌必須一韻到底。
曲牌
曲牌為填寫該散曲所依據的樂譜及定式,決定該曲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數、句子長短、平仄及韻腳等。
宮調
特色
風格上,散曲貴暢達,多用賦體、白描手法,富有意境。文字上散曲不避俗語,文字較淺,自然活潑。情感上散曲悲喜兼至,莊諧雜出,內容或稍卑俗。
主要作家
參考書目
- 王力:《曲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 雲峰:《民族文化交融與元散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 Wayne Schlepp, San-ch'ü: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