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日本)
日本的七夕(日語:七夕/たなばた Tanabata)是在日本的七夕節慶的相關習俗及歷史由來。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1],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已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還加進了當地原有的「棚機津女」傳說。棚機津女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村莊的人們會選出一位女子,使其居於水邊織衣祭神,並與神結成一夜夫妻,以求消災解厄。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日文中「七夕」最常用的讀法不是音讀,而是訓讀為「棚機」的讀法「たなばた Tanabata」,可見該傳說的影響。
讀法
日語中「七夕」最常用的的讀法為「たなばた Tanabata」,是由日文中「棚機」(日本織女的名字)的讀音「たなばた Tanabata」轉變而來,所以該節日有時也寫作「棚機」。雖然「七夕」也可以音讀為「しちせき Shichiseki」,但頻率遠少於前者。
日期
日本的七夕日期與漢字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地區的農曆七月初七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把七夕由農曆改為格里曆的七月七日,不過還是有少數地區繼續沿用舊曆天保曆(被称为「旧七夕」),其中日本最有名的七夕祭典,莫過於「仙台七夕祭」。
習俗
古代歷史
據説是宮中的儀式,祈求「芸事(げいごと)」(技藝)進步的節日。傳説在691年持統天皇的時候就有這種儀式。日本的「棚機津女」與中國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融合。古時定此日為祭神之日,舉行天皇御覽相撲與文人的賦詩之宴之儀式。到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將祭神之日改為祭星之日,江戶時代定為五節之一,食「冷やし素麺」(涼麵)避除邪氣。
現代
在這一天,會舉辦七夕的慶典來祝福牛郎跟織女的唯美愛情。
日本有個小習俗,他們認為在七夕,牛郎跟織女相會的這一天,農作物會被帶來豐收,因為牛郎把他的牛給牽來,牛在農民的眼裡是帶來豐收的吉祥物,所以這一天也被傳為豐收日子。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大家把想實現的願望寫在書籤上然後掛在竹枝上,希望願望成真。當清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竹籤,轉啊轉啊非常漂亮。有些社區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典,似乎從這一天開始夏天就來臨了。
日本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號稱日本三大七夕祭是:仙台、平塚、一宮。平塚、一宮的七夕慶典原是想鼓勵民心所辦,並想增加各區域的經濟收入,但隨著時間推移也越辦越大,與最初始的仙台並趨而成為日本三大七夕祭。
仙台七夕祭
其它習俗
古代七夕是宮廷行事,宮中少女當天要學棚機般織衣,到了江戶時代七夕成為民間習俗,除少女織衣外,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明治以後七夕改在西曆七月七日,少女織衣、笹飾及短冊許願的風俗不改。近年少女織衣已不再流行,笹飾及短冊許願成為慶祝七夕的兩大方式。這似乎是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習俗,在其它地方並無相似做法。
參見
參考資料
- ^ Brown, Ju; Brown, John. China, Japan, Korea: Culture and customs. North Charleston: BookSurge. 2006: 75. ISBN 978-1-4196-4893-9.
- pchom電子報日本七夕大田出版提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仙台七夕浪漫由来と七夕飾りの作り方;著者菊地節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OK自由自在旅遊網
- 語言由來辭典:素麵的由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閒談日本的七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東京生活插曲:日本三大七夕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隨筆:日本的別樣七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灣論壇:日本仙台搶搶滾的七夕祭[永久失效連結]
- 桜色の鳥かご+°:七夕たなば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歷史文化閱讀器:日本夏天瘋祭典(六)仙台‧七夕祭
- 大紀元新聞:日本特色七夕節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