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级铁甲舰

普鲁士级铁甲巡防舰(德語:Panzerfregatten der Preussen-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870年初期建造的三艘铁甲巡防舰所使用的船级。其中首舰普鲁士号于1871年开建、1873年下水腓特烈大帝号也于1871年开建、1874年下水;而大选帝侯号尽管是最早开建的一艘——自1869年便开始架设龙骨,却直至1875年才完工下水。这些舰只随着普鲁士号的入役而自1876年起陆续投入使用。

普鲁士号于1887年
概况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级 汉萨号铁甲舰
次级 皇帝号铁甲舰
建造期 1868-1878年
服役期 1876-1894年
完成数 3
损失数 1
退役数 2
技术数据
船型 铁甲巡防舰
排水量
  • 设计:6821吨
  • 满载:7718吨
船長 96.59米
型宽 16.30米
吃水 7.11米
動力輸出 5471匹马力
動力來源 单轴单胀蒸汽机
帆索方案 全帆装船
船速 14节
續航力 1690海里以10节
乘員 46名军官、454名水兵
武器裝備
  • 4 × 260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
  • 2 × 170毫米25倍径箍炮
装甲
  • 上层装甲带:203毫米
  • 下层装甲带:102-229毫米
  • 炮塔:203-254毫米

大选帝侯号在1878年、即入役后不久的一次演习中便丧失,当时有两艘小型帆船越过大选帝侯号和威廉国王号的舰艏,迫使两艘舰都进行了紧急规避。在混乱中,威廉国王号与大选帝侯号发生碰撞,导致后者沉没。普鲁士号和腓特烈大帝号则在舰队服役直1890年代,然后被降为次要职责,包括曾担任港湾船,后来又成为贮煤废船英语Hulk (ship type)。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两艘舰最终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拆解报废。

设计

 
英国铁甲舰君主号英语HMS Monarch (1868)示意图,普鲁士级的设计深受此影响

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国会德语Reichstag (Norddeutscher Bund)批准了一项舰队规划,要求在1877年之前建立一支由十六艘铁甲舰(以及其它一些军舰)组成的舰队。这支铁甲舰队的目的是作为海岸防御力量,以避免发生丹麦海军英语Royal Danish Navy在1864年普丹战争期间对德国港口实施的类似封锁。至1867年,德国人已接收了一对小型铁甲撞角舰德语Widderschiff——阿米尼乌斯号阿达尔贝特亲王号,并订购了三艘更大的铁甲巡防舰——腓特烈·卡尔号王储号威廉国王号。所有这些舰只都购自外国造船厂,而德国建造的首艘铁甲舰——汉萨号,则自1868年开始架设龙骨。紧随其后的便是普鲁士级,这也是德国舰队中首个统一的船级[1]

普鲁士级的设计方案是由时任造舰总设计师的卡尔·埃尔贝茨哈根(Carl Elbertzhagen)在海军领导委员会德语Admiralitätsrat的指示下,于1868年定稿。[2]他原本打算仿照奥匈帝国库斯托扎号德语SMS Custoza建造一艘炮廓舰英语Central battery ship,这种样式避开了传统的舷炮英语Broadside布局,改为在两层高的炮廓德语Casemate内安装数量更少的大口径炮,从而比舷侧武器更为灵活。同级的第一艘舰——大选帝侯号便是按该设计开建的,但在1869年的工程进行期间,埃尔贝茨哈根重新调整了方案,制定出一款炮塔舰德语Turret ship,其搭载的旋转式双炮塔考珀·科尔斯德语Cowper Coles设计。新舰遵循与英国铁甲舰君主号英语HMS Monarch (1868)相同的样式。由于重型炮塔必须安装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以防止不稳定,因此低乾舷是必要的,这降低了耐海性能英语Seakeeping。为了弥补此缺陷,埃尔贝茨哈根将拼搭的艏楼艉楼通过一个铰链式舷墙德语Schanzkleid合成一体,该舷墙可以在航行中抬高,也可以在使用火炮时降低。设计返工导致大选帝侯号的建设严重延误。[3][4]

整体特征

 
普鲁士级铁甲舰示意图

普鲁士级舰只的水线长度全长分别为94.5米和96.59米,舷宽为16.3米,有7.12米的前吃水和7.18米的后吃水。其设计排水量为6821吨、满载排水量则达7718吨。它们的船体是采用横向和纵向的铁架构造;镀铁层以柚木作背衬。船体被划分为十二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舰只长度比重为60%的双层船底英语Double bottom[2]

基于应灵敏、运动温和等特性,德意志帝国海军将普鲁士级舰只视作良好的海船。这些舰只的转弯半径很小,但在航行中易于倾覆且速度较慢。它们的标准船员编制为46名军官及454名水兵。这些舰只还搭载有一些小型舰载艇,包括1艘哨艇英语Picket boat、2艘机动艇英语Launch (boat)、1艘大舢板英语Pinnace (ship's boat)、2艘短桅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以及2艘小划艇英语Dinghy[5]

三艘同级舰均由一台三缸单胀蒸汽机提供动力,用以驱动一副直径为6.60米的四叶螺旋桨;其中普鲁士号的发动机由伏尔铿公司制造,而腓特烈大帝号和大选帝侯号的发动机则来自柏林恩格尔斯公司德语Franz Anton Egells。所需的蒸汽是通过六台由帝国船厂德语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生产的筒状燃煤火管锅炉英语Fire-tube boiler供给,它们被汇集至一个大型的可伸缩烟囱。舰只还配备有全帆船具。舰载的三台发电机则可提供30千瓦的电力。[6]普鲁士级舰只的发动机额定功率超过5,471匹公制馬力(5,396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为14(26公里每小時)。它们按设计可贮存564吨燃煤,能够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续航1,690海里(3,130公里)。[2]

武器及装甲

 
扬帆航行的大选帝侯号

普鲁士级舰只的主舰炮为安装在一对蒸汽动力双座炮塔内的四门260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共配备400发弹药。它们被架设于原本应是炮台位置的甲板上,可降低至-3°俯角和提升至11°仰角,这使其最大射程可达5000米。由于艏楼和艉楼直接阻挡了朝前或向后开火的角度,因此舰上还配备了两门170毫米25倍径追击炮英语Chase gun,分设于艏艉两端。这些炮共配备200发弹药。与260毫米炮一样,170毫米炮也可以提升至11°仰角,最大射程为5000米。[3][5]

在1889年至1891年间,普鲁士号和腓特烈大帝号进行了重建,军备得以大大加强。它们安装有六门(后为十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提供多达2500发弹药。另外还加装两挺机炮。这两艘舰还增设了5具直径为35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其中普鲁士号是安装在船体的水线下方;而腓特烈大帝号是置于水面之上。两舰均配备13枚鱼雷[5][3]

舰只的装甲由锻铁制成,并以柚木为衬垫。装甲带由两层列板英语strake组成;上层列板有203毫米厚,下层列板的厚度范围从102至229毫米不等。两者都衬有234至260毫米的柚木。它们的前司令塔分别为30和50毫米厚。炮塔有25毫米厚的顶板,弯曲的侧面厚度从203至254毫米不等,背衬260毫米厚的柚木;较厚的装甲位于炮塔前部,在那里它们更容易受到攻击,而侧部和后部的保护较薄。[3][2]

建造

 
建造中的腓特烈大帝号(1874年)

大选帝侯号于1869年率先开始架设龙骨,另两艘姊妹舰也跟随于1871年动工。大选帝侯号和腓特烈大帝号是由新近成立(因此缺乏经验)的帝国船厂承建,其中前者由威廉港的帝国船厂德语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负责,后者由基尔的帝国船厂负责。相反,普鲁士号则是向位于斯德丁的私营造船厂伏尔铿公司订购的。尽管大选帝侯号较两艘姊妹舰提前了两年开建,但由于工程开始后的重新设计和帝国船厂的经验不足,它成为最后完工的一艘。该舰的建造期长达十年,相比之下,腓特烈大帝号的建造时间为八年,而普鲁士号则仅为六年。[6][4][7]

同级舰

舰只 造船厂[6] 命名来源[6] 动工年份[6] 下水日期[6] 入役日期[6] 结局[6]
大选帝侯号 威廉港帝国船厂德语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 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 1869年 1875年9月17日 1878年5月6日 1878年5月31日遭撞击沉没
普鲁士号 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普鲁士王国 1871年 1873年11月22日 1876年7月4日 1919年拆解报废
腓特烈大帝号 基尔帝国船厂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1871年 1874年9月20日 1877年11月22日 1920年拆解报废

服役历史

 
大选帝侯号在英吉利海峡沉没

在1876年7月投入使用后,普鲁士号即跟随训练分舰队(即公海舰队的雏形)服役。[5]它于1877年加入了一支被派往地中海特遣分舰队,以应对俄土战争期间发生在奥斯曼帝国的骚乱——居住在当地的德国公民正受到暴力的威胁。在海军少将卡尔·费迪南德·巴奇德语Karl Ferdinand Batsch的指挥下,分舰队于1877年7月驶向海法雅法的港口,但未见岸上有明显的紧张局势。随后,巴奇下令离开,于夏季剩余的时间内都在地中海游弋,至10月才返回德国。[8]

至1878年5月,所有三艘普鲁士级舰只都已为舰队的年度夏季演习做好了准备。这三艘舰与另一艘铁甲巡防舰威廉国王号合组为一个支队,在巴奇少将的的指挥下作战。而腓特烈大帝号在尼堡附近擱淺后退出了演习,使巴奇的部队只剩三艘舰。5月31日,在穿越英吉利海峡期间,威廉国王号意外撞上了大选帝侯号;[9]后者很快便沉没,共造成269名船员丧生(一说284人)[註 1]。舰只的损失引发了一系列对碰撞情况的调查,最终支队指挥官巴奇和大选帝侯号舰长、海军上校亚历山大·冯·蒙茨德语Alexander von Monts均被判无罪。该事件的政治内讧则导致调查委员会主席、海军少将赖因霍尔德·冯·维尔纳英语Reinhold von Werner被逐出海军。[11]

从1879年至1883年,普鲁士号和腓特烈大帝号一直留在分舰队进行巡航训练,之后被包括四艘萨克森级铁甲舰在内的新式舰艇所取代,从而被列入预备役[12]威廉二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后,这两艘舰于1889年重新启用以陪同参加巡航活动,其中包括1889年8月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以及1889-1890年冬天造访地中海。[13]两舰在1890年代初期的训练周期中恢复了它们的职能。尽管普鲁士号于1891年退出现役,但腓特烈大帝号仍一直服役至1894年底。[14]退出现役后,两舰都曾担任次要任务,包括作为港湾船,以及其后作为鱼雷艇的贮煤废船英语Hulk (ship type)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两艘舰最终于1919年被出售报废,并双双在1920年或之前拆解。[5]

脚注

注释
  1. ^ 死亡人数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据埃里希·格勒纳英语Erich Gröner报道,在500名船员中共有269人于事故中丧生;[5]而劳伦斯·桑德豪斯则称有276人遇难。[9]艾丹·多德森给出的遇难人数甚至为284人。[10]
引用
  1. ^ Dodson,第14–20頁.
  2. ^ 2.0 2.1 2.2 2.3 Gröner,第5頁.
  3. ^ 3.0 3.1 3.2 3.3 Dodson,第20頁.
  4. ^ 4.0 4.1 Gardiner,第244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Gröner,第6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Gröner,第5–6頁.
  7. ^ Dodson,第20–21頁.
  8. ^ Sondhaus,第122頁.
  9. ^ 9.0 9.1 Sondhaus,第124頁.
  10. ^ Dodson,第26頁.
  11. ^ Sondhaus,第127–132頁.
  12. ^ Sondhaus,第140–141, 161–163頁.
  13. ^ Sondhaus,第179頁.
  14. ^ Sondhaus,第192–196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 A Contemporary View of the German Armor-plated Warships.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12, XLIX (1): 85–90. ISSN 00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