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经

(重定向自曾習經

曾习经(1867年6月19日,清同治六年舊曆五月十八日 - 1926年10月24日,民國十五年舊曆九月十八日),字刚甫,一作剛父,自号蛰庵居士广东揭阳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人。揭陽最後一位進士,為官二十年(1892-1912),官至度支部右丞(正三品),清代財政官員、诗詞人、書家、校勘與版本研究家。

曾习经
曾習經官服圖
曾習經書法:厚載

梁启超譽“嗚乎,此揭陽曾剛甫右丞,有清易代之際第一完人。”

家族

曾初春先祖於明末定居於揭陽棉湖,是為曾氏遷棉湖始祖。從五世祖曾雄世到九世祖曾宗唯都被贈儒林郎(從六品),十世祖曾聲高本為監生,咸豐六年土寇許亞梅欲侵棉湖,縣營援兵未至,縣內無糧無食,人心惶惶,聲高先祖集壯丁平賊,由監生保六品職,十一世祖曾中孚以武夫得從藍翎把總,八品官,追贈資政大夫。夫人李氏主持家政,保持樂善好施、濟人以困的家風,贈一品夫人。

曾中孚育四子: 長子曾述經,舉人;次子曾畲經,當地儒醫;三子曾習經,進士;四子曾秉經,秀才。 曾述經16歲中秀才,在家設帳授徒,弟弟習經也隨之受學 ,1888年,廣州廣雅書院建成,兄弟同被選中,受業於梁鼎芬先生,深受賞識,梁啟超為同門,結為莫逆至交,1889年,光緒15年,光緒完婚及親政,舉行己丑恩科鄉試,兄弟雙中舉人,按滿清律例,若某縣一甲子未出科名,將被廢為草縣,剝除人民若干權益,兄弟同科中舉誠為美事,亦解除了揭邑被廢危機。 曾述經曾任福建上杭、莆田兩縣知事,政績昭著,有曾青天美譽。1911年(宣統三年)以母親老邁需奉養,辭直棣州知州任歸家,後任揭陽榕江書院山長。

曾述經照片

二十年仕途

進士第曾習經撰、寫對聯
進士第門楣
曾氏宗祠

1890年(光緒16年)中式貢士,因病未參加殿試。1892年(光緒18年,壬辰)曾習經26歲,中進士,翁同龢為其中一位閱卷官,試卷保留於公家博物館,授戶部主事(正六品),揭陽舊居未因高中而大興土木,只稍事修葺,請同年進士山東田智枚書〝 進士第〞 匾額,親自書撰一副門聯: 〝 帝闕龍綸綿世澤,臣家鳧藻詠恩波〞。現今保留於棉湖〝 進士第〞。

同年孫中山先生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

光緒27年(1901年),封爵中憲大夫(正四品) , 光緒32年,1905年1月26日至1906年5月,一年四個月(中華印刷通史,近代篇),被派往日本考察紙幣印刷事,以改善當時使用的鈔票質量差、易造假的缺點。光緒33年,清王朝批准度支部奏議,決定成立度支部印刷局,採用國外先進技術設備。1906年9月,戶部、財政處合併為度支部,曾習經升任度支部左參議,正四品。晉右丞、兼稅務處提調、清理財政處提調、 印刷局總辦、憲政編查館學部諮議官。

1905年7月,中國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成立,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1905年月8月,清政府決定次年起廢除科舉。

與葉恭綽友好,葉恭綽“蟄庵詩存序”:「孑身無僕從,臥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剛甫每日斜下值,則來館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躞蹀廚下,為余烹藥,情境宛在心目」。

1907年(光緒33年),刑部改為法部,下設修訂法律館被特簡兼任法律館協修,未幾,又授大清銀行正監督(正三品)是年41歲。 光緒曾兩度接見,肯定/嘉許對國家貢獻。1908年冬,光緒、慈禧卒,溥儀繼位,翌年改元宣統。

梁啟超“蟄庵詩存序”:「當其盛年,鞅掌支度,起曹部,迄卿貳,歷二紀餘,綜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取辦。蓋在清之季,諳悉食貨掌故,能究極其利病症結者,捨剛父無第二人。」

1911年,宣統三年,年45,升任度支部右丞,正三品,佐理財政上一切重要事宜。同年12月24日,曾習經以病辭官去職。翌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曾靖聖:「度支部右丞 曾府府君行狀」“...或詰之,則曰:吾行吾心所安而已。” 梁啟超“蟄庵詩存序”:“及清鼎潛移,則於遜位昭書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任而去。蓋稍一濡滯,忽已處於致無可致之地。燭先機以自潔,如彼其名決也。 溫丹銘「廣東通志稿.曾習經傳」:「清鼎潛移,遜位昭書未下前一日,毅然致仕去。」

辭官後、辭世前

1913年(民國二年)47歲,自號“蟄庵居士”,以多年積俸5,000元,在北京附近河寧縣楊漕,躬耕隴畝,過著田園隱居生活。 梁啟超蟄庵詩存序:“剛付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且常以所儉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難,故去官則無復餘財自活,剛父泊然安之。”

1915年間,袁世凱政府,屢擬請曾習經出任財政部長、廣東省省長,曾習經堅辭不就。

姚梓芳「曾右丞傳」:“…思羅剛甫自重,剛甫不惡而嚴,巽詞自免,而凜然示之以不可辱,大義炳然,可訊萬世…”

1919年底,長兄述經六十一歲去世,習經揪心欲絕從楊漕日夜兼程返揭陽,親撰墓誌銘,“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述經安葬於揭陽棉老家。1919年底,師長梁鼎芬去世,1921年秋暮,母親李老夫人辭世,封贈二品夫人。田智牧同年卒。1922年八月,四弟秉經謝世,1924年9月摯友羅癭公去世,謝世前把自己的詩作交給習經請代為刪定。這一連串打擊,習經南北奔波,身心俱創,嚴重影響他的健康。

習經廉潔自持,晚年生活越見拮据,得變賣“湖樓”藏書。辭世後,傳有不肖親戚將“湖樓”部份藏書貶價售予琉璃廠翰文齋。其餘藏書,一說於抗戰年間為避戰火,曾家後人裝成兩木船載離。

1926年夏5月18日好友為習經賀六十壽辰,痼疾折磨已久,可能自知來日無多,把一生心血自選書詩稿交給梁啟超、葉恭綽請代為刪定、刊印。8月,康有為來京探視,“輓曾剛甫哀詞...剛甫清高苦節,佳人難再...”

辭世

1926年10月24日,於北京宣南丞相胡同潮州會館疽癰辭世,享壽六十。梁啟超、葉恭綽等摯友為埋骨于北京平郊,27年後,北京市政建設,移墓至西山葉恭綽別墅,與早兩年去世的詩友羅癭公相伴長眠。1956年秋,曾習經墓地因公家用地需他遷,被遷往何處不可考。

曾習經甫中秀才,結縭陳氏,未納妾。陳氏被封二品夫人。

文學成就

自稱:吾身所學,詞第一,詩次之,畫又次之。 習經創作可略分三階段:少負詩才,壯曆憂患,自幼受儒家教育,敦樸含蓄;中年之後,歷經國家巨變,目睹國是日非,憂心如焚,撫時憂國,變為哀婉悱惻;蟄居楊漕後,禮佛參禪,一生心事歸平淡。

署居所為秋翠齋、湖樓。

曾習經一生好讀書、藏書。在藏書、校書、辨書、著書等方面均有成就,他收藏秘本甚多,萬曆本《太函集》20冊、《疹樵子》1冊、《文甲集》1冊、《倘湖樵書》12冊、《南華今夢》1冊、成化《張曲江集》等,多為海內孤本,世上僅存珍品。編撰有《揭陽曾氏湖樓藏書目》,對曾習經,除了朝廷事務,就只有買書、讀書與校書。 曾習經在校勘與版本研究上的成就被公認大於同時的藏書家。    學界亦承認曾習經對版本學的研究卓有成就,明刻本《王右丞集》《敬孚類稿》《揭陽縣續志》等幾十部都為學林所重,著墨不多,但鑒書喻理與世事人情相容兼得。

去世半年,〝蟄庵詩 〞刊印,梁啟超、葉恭綽作序,高度評價曾習經的人品與詩才。〝蟄庵詩 〞詩作210題359首,最早為中貢士後作,最後作於1926年,因為嚴謹下筆,遺傳的作品算少。

汪國垣(辟疆)(1874~1964),中國古典文獻學名家,近代詩史專家,譽梁鼎芬、曾習經、黃晦聞為粵東三家。

民國甲午﹙1954年﹚冬日薪夢草堂彙刊排印《嶺南近代四家詩》收集了番禺梁鼎芬、揭陽曾剛甫、順德羅癭公及黃晦聞之詩作。 張魯恂:〝吾粵詩人…清季民初能詩者眾,世人所常稱道者則惟四家。〞

1956年香港韓穗軒將《蟄庵詩》改成鉛印本刊行,易名《曾剛甫詩集》,流傳後世。 國學大師饒宗頤(1917-2018)亦以後學身份為重刊《蟄庵詩存》題跋。另有《曾習經帖》、《南塘一角圖》、《掛瓢圖》等畫。

丘逢甲(1864-1912)廣東詩人、教育家:“四海都之有蟄庵,重開詩史作雄談” 。

李漁叔(1905-1972)精詩書、大學教授,認為其詩“最精警,七絕豐神絕世”。

狄堡賢(1873-)(平等閣詩話):“讀蟄庵詩如飲醇酒,令人不覺自醉” 。

梁啟超 (1873-1929)“生平于詩不苟作,作必備極錘煉,煉辭之功什二三,煉意之工十八九...所存者則光晶烱烱,驚心動魄,一字而千金也。”

另有《曾習經帖》、《南塘一角圖》、《掛瓢圖》等畫。

《光軒詩壇點將錄》、《近百年詩壇點將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 詩詞集》 等全國性詩詞家明路都留下曾習經的名 。

從事教育工作後代

子:曾靖聖,字敬庵,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高等法院推事,揭陽縣縣長,揭陽一中校長(前身為曾述經曾任山長之揭陽榕江書院)。媳楊雅,曾任汕頭女中校校長,潮安縣教育科長。

孫:長孫曾世駿、曾世駼。 曾世駿北京大學實用化學系畢業,曾任汕頭市府秘書,虎門海軍司令部秘書。香港培正中學校長秘書。 長孫媳楊錦文任教香港培正中學二十餘年。

長曾孫:曾慶忠,臺灣國防醫學院醫藥系畢業。任職香港理工大學十五年,2010年常務副校長退休。

曾習經書 進士第孝行傳家
曾習經書 進士第德澤綿長

參考

曾習經先生年譜 著者:孫淑彥 出版: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年 書號:ISBN7-5032-1786-2/1 - 0374

府城曾氏族譜 棉湖記略 1995年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