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中(1880年—1940年),原名大顺,字子英湖北建始花坪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2]

孫中山與中國留學生在比利時合影,約1905年。前排左起:魏宸組,孫中山,胡秉柯;後排左起:史青朱和中

生平

朱和中早年在五阳书院念书,十五岁府试夺魁,被选入湖北武备学堂。他与吕大森张荣楣等人组建了乐群印刷社,翻印《警世钟》、《猛回头》、《黄帝魂》等书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被派公费赴欧洲留学,先入德国陆军步兵学校,后转到柏林兵工大学。1904年,孙中山美国英国,朱和中曾汇给孙中山1200马克接济。1904年12月,孙中山到比利时布鲁塞尔,朱和中作为留德学生代表赶到布鲁塞尔,和留比学生代表贺之才李蕃昌共同到码头迎接孙中山,其余二十多名同学在车站欢迎孙中山。当天晚上孙中山会晤了包括朱和中在内的留学生们,朱和中提出了“更换新军士兵头脑,开通士子知识至为重要”的想法,并提议创建“比京结盟”。孙中山还书写誓词,留学生们进行了宣誓,并且在胡秉柯寓所合影。[1][2]

朱和中回到柏林后,和同学宾步程薛仙洲刘家铨等组织了“柏林同盟”,入盟者二十余人。朱和中致信邀请孙中山到德国主持结盟仪式。誓词为:[1][2]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众处罚。

孙中山在柏林住在朱和中寓所,前后停留了12天,和孙中山谈话的留学生有周泽春钱汇东刘家铨陈康时马德润张久维等。王发科王相楚等人窃取盟书向清国驻法国公使孙宝琦自首后,朱和中向孙中山声称:“此乃个人行为,其余诸同志,仍矢志于革命。”[1][2]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电令旅德的革命党人阻止清政府在德国购买的军火运回中国。当时朱和中从柏林兵工大学毕业,遂同德国的礼和、捷成两行交涉,使军火由革命党方面的民军接收。1912年1月中旬,朱和中到达南京,此后历任参谋总部第二局局长、参谋总部高级参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朱和中任总统府高级顾问。[1][2]

护法战争爆发后,朱和中到广东护法军政府秘书、厅长和机要秘书等职务。1921年11月15日,朱和中向孙中山密陈十二项建设意见。孙中山策划中德俄联盟,并派朱和中到德国进行活动。

1923年4月,朱和中受孫中山委任出任廣東兵工廠厂长,但是在陳炯明反孫之際棄廠潛逃,失去廠內職工對他的信心,在孫中山與陳炯明和解返回廣東後,朱和中遭受廠內抵制導致其職務無法續任,在1923年12月解任廠長一職,其職務由副廠長馬超俊接任。解職後的朱和中成為孙中山隨員赴北京。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朱和中参与了治丧活动,负责翻译国外唁电。1926年到1928年,朱和中曾两次奉派考察欧洲苏联。他是第1屆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立法委員,此后又连任第2、3、4届立法委员职务。[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朱和中回到家乡建始花坪。1940年春,朱和中应国民政府邀请到重庆。1940年3月,朱和中因中风重庆北碚病逝。[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