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野
李经野(1855年—1943年)字莘夫,号曹南钝士,山东省曹县龚楼乡土地庙人(清朝为菏泽县扣地),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
生平
李经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读私塾。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会试,中三甲九十一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2]。光绪十年(1884年)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山东省办理股票,当局按田亩摊派,李经野认为“此乃扰民之法”,乃上奏,意见获光绪帝采纳,下令禁止此类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同年升任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贬为廉州府知府。在廉州府任内,他清理积案,兴办学校,还集资兴建廉州西门桥,并亲自书写了“惠爱桥”匾额,悬挂在桥顶。廉州邮局当时由洋人控制,一位华籍员工工作失误,洋人本拟自行处置,但李经野三次去邮局交涉,要回了该华员,由中国自行处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廉州府知府三年任满后,李经野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但他未就职,而是称病回乡。辛亥革命后,李经野一直在家闲居。[1]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他曾被任命为度支部右丞。[3]
1936年,韩复榘亲自拜望李经野,并拟聘其孙子李序安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韩复榘的秘书,遭李经野谢绝。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多次请他“主持地方”,均遭其拒绝。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掩护中国共产党干部。1938年3月,中共曹县工委委员、民运部长于子元到曹县东南开展工作,其间长期居住于李经野家。单县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张彤光遭到隶属亲日政权的县长通缉,躲藏在李经野家,后经李经野疏通,终于令其脱险。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344旅在代旅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向南行进,于旧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温楼遭国民党方面李文斋部曾立堂的阻挡,双方激战三个昼夜,344旅未能攻克温楼。后来,李经野促成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使344旅得以顺利南下。侯集区区长赵殿科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将李经野家作为联络点,他后来说,“李大人是清朝官员,晚年对共产党是有认识的,好多地下党员都得到他的帮助,其情难忘。”[1]
1943年,李经野逝世。[1]
逸事
李经野和徐继孺、姚舒密、陈继渔是好友,他们一起组织了曹南诗社,并将所作诗歌编为《唱和集》十二卷出版。由于战争,《曹南诗社传观稿》十卷未能出版。后来,李经野率弟子姜儒卿参与编修《曲阜县志》、《单县志》,并指导姜儒卿编著《汉儒学案》。李经野还爱好书法。[1]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李经野,荷泽名人档案馆,于2012-6-15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 ^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光绪九年癸未五月。庚辰朔……吕炎律、刘尚伦、陈鸿绶、饶昌麟、蔡卿云、王永年、朱紫佐、陈咸庆、卢聿炳、陈阜嘉、李春元、黄传礼、张铭坤、方铸、陶福祖、孙传奭、胡治铨、陈日新、于耿光、徐定超、承荫、裕连、朱占科、张琯生、刘光第、谢化南、王金镕、徐谦、锡恩、刘子焕、来维礼、陈毓光、汪景星、左盛均、杨传书、尤兰芳、孙崇墉、顾厚焜、张嘉猷、汪如练、武朝勋、彭琨生、丁寿鹤、江昌燕、叶大烜、齐学瀛、刘家模、陈增玉、曹步云、汪汝纶、邓福初、李世祥、王荃、戚善勖、李浚、何息深、欧阳钧、杨履晋、雷祖迪、张九章、定成、陈槐林、任宗泰、赖清键、李瀛瑞、郝耀昂、章法护、谢辅濂、缪介臣、殷瑞生、程景明、窦渥之、张荀鹤、李秉瑞、梁莘、余连萼、刘保厚、李扬宗、李经野、周安、包宗经、孙宗纬、赵湘洲、聂兴圻、黎大钧、叶士荃、俱著以主事分部学习。
- ^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