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為日治時期成立於台灣的國家公園,為日本在戰前面積最大的國立公園[2],範圍約為今太魯閣國家公園和雪霸國家公園。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 |
假名 | つぎたかタロコこくりつこうえ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tsugitaka taroko kokuritsu kōen |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 |
---|---|
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 | |
位置 | 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花蓮港廳 |
面积 | 272,590公頃(2,726平方公里)[1] |
建立 | 1937年12月27日 |
管理机构 | 臺灣總督府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 |
介紹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的範圍橫跨臺北州、臺中州和花蓮港廳,為日本戰前面積最大的國立公園,其大部分的土地皆為屬於國有地的蕃地,且有大面積的原始林。此國立公園內有多數地區海拔超過三千公尺,包含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畢祿山、合歡山、奇萊主峰、能高山、大霸尖山、次高山、大雲山等山。其特點是多種河川侵蝕造成的地理景象,以太魯閣峽谷、大甲溪、東海岸和原住民部落最具特色。主要的景點包含霧社、合歡山、次高山、松嶺、太魯閣峽谷、木瓜溪、臨海道路和大甲溪。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主要觀光路線如下,因大部分皆位於蕃地,需在霧社、東勢和天祥(タビト)出示入蕃許可[3]。
- 合歡山路線(台中—合歡山—天祥—花蓮港)
- 第一日:台中—眉溪—霧社,住櫻旅館
- 第二日:霧社—合歡山,住合歡山宿泊所
- 第三日:合歡山—關原,住關原駐在所
- 第四日:關原—西拉歐卡(セラオカ),住セラオカ駐在所
- 第五日:西拉歐卡—塔比多 (タビト,今天祥),住タビト俱樂部
- 第六日:天祥—仙賓橋—花蓮港
- 大甲溪路線(豐原—思源埡口—羅東)
- 思源啞口路線
- 大甲溪路線從羅東逆行至平岩山,然後一路前往霧社
- 能高路線(台中—東能高—花蓮港)
- 第一日:台中—眉溪—霧社,住櫻旅館
- 第二日:霧社—尾上,住尾上駐在所
- 第三日:尾上—東能高,住東能高駐在所
- 第四日:東能高—坂邊,住坂邊駐在所
- 第五日:坂邊—銅門—花蓮港[3]
歷史
- 1931年 - 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成立
- 1932年 - 田村剛至太魯閣調查
- 1933年 - 國立公園調查會第一次會議
- 1934年 - 國立公園調查會第二次會議
- 1935年 - 田村剛至大甲溪上游調查、臺灣國立公園協會成立、國立公園法施行、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改稱太魯閣國立公園協會
- 1936年 - 決定國立公園候補地[4]
- 1937年 - 12月27日,台灣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指定次高・太魯閣一帶為國立公園。
- 1941年 - 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總督府廢止「台灣國立公園委員會官制」。(台灣國家公園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1~30年)
- 1945年 - 日本戰敗,「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廢止。
- 1986年 - 太魯閣一帶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
- 1992年 - 雪山(次高山)一帶成立「雪霸國家公園」。
關聯區域
1937年(昭和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