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大池

毕士大池(Bethesda)是耶路撒冷旧城穆斯林区的一组水池。因靠近古代的“羊门”[1][2][3][4](今天的狮子门附近),自从4世纪又被称为“羊池”,但今天认为是一个错误的翻译[1][2][3][4]

毕士大池
第二圣殿时期的毕士大池 - 以色列博物馆的模型

历史

毕士大池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当时修建了一道水坝,形成一个用于积蓄雨水的水库[5][6][7]。水坝的闸门可以控制水量,通过一条从岩石中开挖的渠道,水库的水源源不断供应这个城市[5]。这个水库称为“上池” (בריכה העליונה)。大约公元前200年,大祭司Simon II时期,关闭了渠道,并在水坝南侧增加了第二个水池[5][6][7]。虽然民间传说认为,这水池清是用于洗羊,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水池用作城市的水源,而且深达13米。

公元前一世纪,两个水池东面的天然洞穴改为小浴室,作为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一部分[5][8] 然而,《密西拿》暗示其中至少一个水池供奉的是幸运女神福爾圖娜[9],而不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10]。学者认为,这个神庙是由附近安东尼城堡的 罗马驻军所建立[5],他们也能保护神庙免受攻击[8]。因为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位置,当时在城墙以外,因此犹太人容忍了它的存在。犹太人不能允许非犹太宗教出现在他们的圣城内[8]

公元一世纪中期,希律阿格里帕扩大了城墙,将其圈入城内。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时,沿水坝修筑一条道路,并将医神庙扩建为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和塞拉皮斯的大型神庙[5]。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医神庙改为教堂。

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之后,教堂重建,但规模要小得多。萨拉丁夺取耶路撒冷后,将其改为学校。这座建筑物逐渐荒废,成为垃圾堆。十九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为表示感谢,准备将毕士大池或者塞浦路斯送给维多利亚女王;圣公会教会建议选择毕士大池,但是维多利亚选择了塞浦路斯,因此在1856年,奥斯曼帝国将这个地方送给法国。法国人在古代遗址的东南角兴建了圣亚纳教堂(Church of Saint Anne)。

聖經故事

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5章第2节~《約翰福音》第5章第9节裡有一段故事,以畢士大池作為舞台。 彼時畢士大池有「天使會下凡攪動池水,先下水者可獲得治療」傳說,因而池邊有許多病痛患者等待。耶穌行經此地,向一位患者詢問緣由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罷。」即讓對方痊癒了。


参考文献

  1. ^ 1.0 1.1 天主教百科全书, Bethsaid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ction The Pool)
  2. ^ 2.0 2.1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1995), on sheep gate and on sheep market
  3. ^ 3.0 3.1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1991), page 241
  4. ^ 4.0 4.1 Frederick Fyvie Bruce, The Gospel of John (1994), page 121-122
  5. ^ 5.0 5.1 5.2 5.3 5.4 5.5 Jerome Murphy-O'Connor, The Holy Land, (2008), page 29
  6. ^ 6.0 6.1 Maureen W. Yeung, Faith in Jesus and Paul, page 76
  7. ^ 7.0 7.1 Dave Winter, Israel handbook, page 121
  8. ^ 8.0 8.1 8.2 André Duprez, Jesus and the god of Healing, as according to John (1970), page 97
  9. ^ Zabim 1:5
  10. ^ Maureen W. Yeung, Faith in Jesus and Paul, page 78

外部链接

31°46′53″N 35°14′09″E / 31.78139°N 35.23583°E / 31.78139; 35.2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