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欄仔街
沙欄仔街(葡萄牙語:Rua do Tarrafeiro)又稱沙欄仔,是澳門的一條道路。1869年7月,澳葡政府將道路命名為沙欄仔街。沙欄仔街周邊有白鴿巢公園和東方基金會會址[1][2]。
| ||||||||||||||||||||||||||||||||
---|---|---|---|---|---|---|---|---|---|---|---|---|---|---|---|---|---|---|---|---|---|---|---|---|---|---|---|---|---|---|---|---|
车速限制 | 60公里每小時 | |||||||||||||||||||||||||||||||
地點 | 澳門聖安多尼堂區 | |||||||||||||||||||||||||||||||
起點 | 巴素打爾古街 | |||||||||||||||||||||||||||||||
主要路口 | ||||||||||||||||||||||||||||||||
終點 | 花王堂斜巷、工匠里、永樂里 |
沙欄仔也是沙欄仔街周圍的地區名,最初當地為海灣和沙灘,居民多為以捕撈為生的漁民。當時沙欄仔地區的沙灘將周邊的海灣北灣以及淺灣分隔,居民便將沙灘稱為沙欄,又因為沙欄很小,「小」在粵語口語中讀為「仔」,所以該地區被稱為「沙欄仔」。清朝同治年間,政府填海造地,將北灣以及淺灣和分隔兩個海灣的沙灘(沙欄)全部填埋[2]。此後沙欄仔至少在1870年代前開始形成沙欄仔街市,街市上有許多販賣鮮魚的攤販。當時沙欄仔街市的攤位所有權歸屬於兩廣總督副將彭玉及其家人,他們將攤位出租給小販並收取租金。1884年,澳葡政府決定撤銷沙欄仔街市,要求攤販遷往別處。1909年1月左右,沙欄仔街市重建完成,1928年1月31日,沙欄仔街市因為衛生環璄不理想而停止運作,但道路沙欄仔街依舊存在[3]。
沙欄仔街市是易名和搬遷最多次的街市,於1928年遷入十月初五街一幢新建築物地下,易名為“沙梨頭街市”,由於上述建築物樓上於1933年開設“南京戲院”,故被稱為“南京街市”,至1956年原“南京戲院”改建為“工人康樂館”(現工聯大廈),再恢復原有的易名,到1976年正式遷往海邊,被坊間稱為“水上街市”,2013年因進行重建一度遷往臨時街市營運,2018年街市大樓建成後遷名原址運營並恢復正名為“沙梨頭街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