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运动

“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原指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7年,北京一度存在一个名为“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的组织,利用五·一六通知散发反对周恩来的传单。中共中央认定该组织为“反革命组织”,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运动,简称清查五一六清查五一六运动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干部、群众和学生遭到迫害,被打成“五·一六分子[1][2]。另有学者估计受到清查的人以千万计,整死人以十万计[3]

背景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文革小组周恩来的态度模棱两可,北京的造反派中始终有一股反对周恩来的暗流[a][2]。“二月逆流”发生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炮打周恩来”的思潮[4]

 
1967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1967年5月16日,北京外语学院“六·一六红卫兵独立营”贴出大字报《戳穿一个大阴谋》,攻击周恩来是“反革命两面派”[2]。1967年5月17日的《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的基础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一些学生据此认为将“揪出第二个刘少奇[5],周恩来将被打倒[2]。反对周恩来北京钢铁学院的学生张建旗等人遂以贯彻《五一六通知》的名义,成立了“北京钢铁学院五·一六兵团”,成员共7人[2]。6月2日,张建旗贴出大字报《给周总理的一封公开信》,认为周是“二月黑风”的总后台[2]

“炮打周恩来”的行动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5月24日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发表声明,称:“谁要是恶毒攻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就打倒谁!”5月27日,外交部唐闻生王海容给毛泽东写信称:“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攻击周总理的风气,同时也反映到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及所属各战斗队内部,争论颇为激烈。”[b]毛泽东亦反对炮打周恩来的行动,于5月29日在唐、王二人的信上批示:“林彪、恩来同志、文革各同志:此件请阅。极左派的观点是错误的,请文革同志向他们做说服工作。”[2]得到批示的中央文革小组遂于5月29日和6月3日两次接见北京高校的造反派,指出:“周总理是毛主席司令部的人,是毛主席、林副主席之下总管事务的参谋,反对总理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北京钢铁学院五·一六兵团”中3人宣布退出该组织[2]

此后,张建旗与北京农业大学师范大学商学院一〇一中学的一些人继续串联[c],于1967年7月1日,在北京外语学院成立了名为“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的群众组织,骨干约有20余人[2]。成立大会上通过了《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第一届代表大会决议》,其中将周恩来称为“中国最大的反革命两面派,是中国最大的卖国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之一”,并称他为“我国党内出现的一股资本主义暗流的总后台之一”、“中国第二个赫鲁晓夫式的个人野心家”,声称“誓与以周恩来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干将谭震林李先念陈毅余秋里谷牧等决一死战”[3]。自7月起至8月初,“五·一六红卫兵团”频繁活动,在北京闹市区西单王府井贴大字报、发传单,继续攻击周恩来[2]

8月11日,中央文革小组召开座谈会,点名“五·一六红卫兵团”为“反革命组织”,各造反组织旋即成立“专揪反革命五一六兵团联络站”,揪斗张建旗等人。8月26日,北京及全国的一千多个单位在北京钢铁学院召开“彻底砸烂反动组织五一六黑匪兵团大会”,张建旗等5人被揪斗、逮捕[2]。9月12日,北京红卫兵召开10万人大会,庆祝粉碎“五·一六”分子的胜利。至1967年10月,人数本就不多的“五·一六红卫兵团”的活动已经基本偃旗息鼓[3]

扩大化

1967年9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一文中加了一段话:“现在有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也采用了这个办法,他们用貌似极‘左’而实质极右的口号,刮起‘怀疑一切’的妖风,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挑拨离间,混水摸鱼,妄想动摇和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所谓‘五·一六’的组织者和操纵者,就是这样一个搞阴谋的反革命组织。应予以彻底揭露。”“这个反革命组织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要破坏和分裂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一个是要破坏和分裂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支柱——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公开在报刊上提出要在全国彻底揭露“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

 
清查五·一六中出现的自杀现象

1968年,中央成立清查“五·一六”专案领导小组,陈伯达(后被列为“五一六”阴谋集团的操纵者)任组长,公安部副部长李震为办公室主任,谢富治吴法宪为领导小组成员。

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 ,进一步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清查“五一六”运动。3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通知说:“国内外阶级敌人同我们的斗争是很复杂的,反革命秘密组织决不是只有一个‘五·一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运动。10月,毛泽东作出批示:“‘五一六’问题不能一风吹,有些单位已经一风吹了,例如外语学院。”

1971年2月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五·一六’专案联合小组的决定》。专案联合小组以吴德为组长,李震为副组长,组员有13人。《决定》指出:在清查过程中“要防止扩大化,又不要一风吹”。此后,清查“五·一六”分子的运动更加“深化”。

这场清查运动一直持续到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之后不了了之。清查运动不仅严重扩大化,而且演变成全国性的两派群众组织大混战。[7][8]

江苏省的“清查五·一六”

在江苏省的清查五·一六运动中,省革委会主任许世友主张“深挖”,借机打击异己[9],其主政的江苏省革委会45名常委中25人被打成“五·一六分子”,在持续3年多的清查过程中,全省25万多人[10]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超过2000人死亡[11]

江苏省委书记吴大胜南京大学为突破口,派出“调查组”进驻清查。南京大学先后被莫须有地打成‘五·一六’分子的师生员工达1560人,占当时师生员工总数(4950人)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被关押批斗的有389人,被判刑的16人,被迫害致死多达28人[10]

江苏省农业局64名“留守人员”,有39人打成“五·一六”。打成“五·一六”的局领导占60%,处室负责人占62%,党支部委员占80%,党员占64%,党支部几乎成了“五·一六”支部[11]。据记载[12]:江苏省农业局有一个受吴大胜影响的局领导,自称会“相面”,他不时深入各个“深挖小组”,以至饭厅、会议室,以“相”出哪个人是“五一六”——讲话多的,是“若无其事”;讲话少的,是“故作镇静”;吃饭多的,是“准备顽抗”;吃饭少的,是“心中有鬼”;戴一顶普通帽子,成了“联络暗号”;哼一句样板戏,是为同伙“打气”,制订“攻守同盟”;进会场时走慢了,是“包袱沉重”;走快了,则又是“内心空虚”;看报纸,是“思想不集中”;学习毛主席著作,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反正不管怎样,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判定的证据。

谜团

中央党校教授金春明曾说[3]:“我虽然研究文化大革命多年,但对清查“五·一六”一直不清楚。为什么1967年对“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问题已经解决之后还要清查“五·一六”?为什么九大以后还清查“五·一六”?清查“五·一六”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专案组长李震自杀?这些问题都不清楚。清查“五·一六”是個迷。将来档案公开了,也许能解这个谜。“

注释

  1. ^ 戚本禹在1967年4月曾对红卫兵表示:”不能反对毛主席、林彪陈伯达康生江青同志,如果反对他们,我们就要反对他,可依法处理,反对我们这些人,坚决不能把他当成反革命处理。“ 略去周恩来不提。
  2. ^ 因周恩来在二月逆流后对外交部长陈毅的保护态度,外交部“革命造反联络站”的首领王中琪等人公开贴出了反对周恩来的大字报。[6]
  3. ^ 张建旗与北京商学院程镇华、师范大学苏东海、农业大学郭树忠、刘秉杰等5人后成为五·一六兵团的常委。

参考文献

  1.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70年.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卜偉華. 中共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 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09: 504–510. ISBN 978-988-17274-6-6. 
  3. ^ 3.0 3.1 3.2 3.3 杨继绳. 清查「5·16」之謎. 天地翻覆: 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 天地图书. 2016: 551–584. ISBN 9789888257553. 
  4. ^ 吴超. 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周恩来.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3: 224–226. ISBN 978-7-5108-1746-5. OCLC 825741674. 
  5. ^ 首都红代会北京钢铁学院革命造反公社. 砸烂反革命阴谋组织——“五·一六”黑兵团. 1967. 
  6. ^ 陈益南. 读《外交部文革纪实》. 华夏文摘增刊. 2006-03-22, (490). 
  7. ^ 许人俊. 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运动内幕.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简体)). 
  8. ^ 李晓航. “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始末. 炎黄春秋. 2003, (10): 55–61. ISSN 1003-1170. 
  9. ^ 董国强. “批林批孔”运动与江苏“军管”的终结. 华夏文摘增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 2012-07-10, (855)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10. ^ 10.0 10.1 王春南. “文革”中批判清查“五·一六”运动. 华夏文摘增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 2015-02-03, (978)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11. ^ 11.0 11.1 潘祝平. 江苏清查“五一六”冤案. 华夏文摘增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 2007-12-05, (616) [202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12. ^ 陈白尘. 缄口日记(1966—1972,1974—1979).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5: 186. ISBN 7-5347-3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