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膛槍炮

一种身管内壁没有膛线的火器
(重定向自滑膛槍砲

滑膛槍炮(smoothbore gun)是指身管內壁沒有膛線火器。人類最早期發明的火器都是前裝滑膛槍械,也就是不具有膛線、並需於槍炮口方向裝填彈藥的火器設計。由於早期的滑膛炮彈與炮膛間密合不平整,造成火藥燃氣外洩而大大降低火藥推力,導致其射程近、精度低、殺傷力弱,因此在膛線問世後逐漸被線膛槍炮取代。但隨著近代機械製造工藝不斷進步解決了彈膛密合問題,滑膛炮反而因炮彈不會自旋可保存更大動能、與發射時炮管損耗較低而開始被重新廣泛應用於坦克炮上,重新回到歷史的舞台中。

前裝滑膛火繩槍
19世紀聖哈辛托戰役中的滑膛加農炮

早期設計

早期火器拥有光滑的膛管,发射炮弹时几乎不带旋转。[1]炮弹(抛射物)必须拥有稳定的外形,比如带尾翼的箭状物或球体,以此减小发射时的震动。然而,球体炮弹在飞行中会因马格纳斯效应随机转动。[2]

之後人類發明了線膛炮,其炮管內壁刻有膛線(Rifling,又稱為來福線),砲彈發射時會受到膛線的導引而產生具有穩定功能的自旋效果,並進而提升槍砲的精準度。因此緣故線膛槍砲逐漸取代滑膛炮,並成為今日槍械類武器的主流設計。然而,線膛槍砲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其火藥爆炸時部分動能會被用於產生自旋,無法完全利用在砲彈初速的產生上,而稍微減弱了破壞力。經過加工的槍管本身也有發射次數的壽命極限。

現代滑膛炮

 
德國萊茵金屬Rh-120戰車砲的炮管內視,可以見到其並無刻上膛線的光滑內壁。

在一度因為膛線槍砲的普及而式微之後,在近代滑膛炮因被用於反坦克火炮等用途,而重新獲得重视和发展。现代主战坦克也大多使用滑膛炮,特别是所搭載的主砲為反坦克專用的無後座力炮之場合。采用滑膛炮发射的炮弹因飞行中不需旋转,在離開砲口前不會承受巨大的旋轉力,因此不易磨損炮管。原本坦克在使用滑膛炮時射程可能較小,後來隨著翼穩脫殼穿甲彈等改良式的彈藥出現才得到解決;一般來說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造價較低,且可以發射如以色列製的拉哈特反坦克飛彈(LAHAT)之類、以火砲而非火箭發射器作為發射載台的導引飛彈。

蘇聯是近代最早致力於把滑膛炮復活的國家,其於1960年代前所研製T-62主戰坦克,就裝備了115毫米口徑的滑膛主炮。此型戰車砲採用由彈翼穩定的炮彈,好處是能把炮彈動能幾乎全都用於彈道和穿甲,而且對於高爆反坦克彈(HEAT)來說,若由會令炮彈自旋的線膛炮發射,會因其穿甲噴流消散而減弱穿甲威力。至於動能穿甲彈方面,由於要追求高長徑比以增強穿甲威力,若長徑比大於1:7的話則會很難自旋,再加上線膛炮由於炮彈和炮管內壁之間劇裂磨擦而令其壽命較短。諸多原因的考量下,滑膛炮成為一種比線膛砲更適合用於戰車主砲的設計,而重新成為今日主要的火砲設計型式。

參見

註釋

  1. ^ Fadala, Sam. The Complete Blackpowder Handbook. Iola, Wisconsin: Gun Digest Books. 17 November 2006: 308 [2017-02-26]. ISBN 0-89689-3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2. ^ Forge, John. Designed to Kill: The Case Against Weapons Research: The Case Against Weapons Research. Springer. 24 December 2012: 63–64 [2017-02-26]. ISBN 978-94-007-573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