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台灣澎湖縣第一座西式醫院,創立於1896年
(重定向自澎湖醫院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簡稱澎湖醫院部澎,舊稱署澎、俗稱大病院。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公立醫院,前身為創辦於台灣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的澎湖島病院,是澎湖第一座引進現代化醫療技術的醫院。[1]:78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Penghu Hospital, MOHW
基本信息
简称澎湖醫院、大病院
地址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正路10號
邮编880-41
坐标23°33′51″N 119°33′58″E / 23.564201°N 119.566152°E / 23.564201; 119.566152
组织结构
醫療劃分地區醫院
附属机构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代表人匡勝捷(院長)
歷史
建立时间 日治臺灣明治29年(1896年)
联系方式
網站http://www.pngh.mohw.gov.tw/?aid=home
地圖
地图

歷史

 
日治時期的澎湖醫院外觀

日治時期

公元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大清帝國於前一年甲午戰爭失利,便和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澎湖因此隨福建臺灣省被割讓予日本[2]。日本政府在澎湖設「澎湖廳[3]:98-100,當時因澎湖人口多集中在媽宮城(舊媽宮社,分有東甲、北甲和南甲[4])內,街道狹隘曲折,屋舍未經規劃,通風不良且擁擠不堪,家家戶戶常擅自放養雞、豬於街坊奔走,民眾公共衛生觀念普遍低落,隨意便溺、吐痰狀況屢見不鮮,故衛生條件十分低劣,非常容易孳生傳染病。[1]:76

明治29年(1896年)間,澎湖廳方除了制定各項衛生規範,除企圖移風易俗之外,尚徵用媽宮城東南隅的提標館海壇館(皆為班兵廟館)作為醫院,設內、外科,此即「澎湖島病院」雛形,為澎湖第一座西式醫院。[5][1]:38、73

澎湖島病院亦開辦公醫制度,於澎湖十三澳、包括偏遠區域皆派遣一名公醫進駐。當時澎湖島病院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也肩負起對民眾進行衛生宣導的任務[1]:78。明治31年(1898年),澎湖島病院改隸臺灣總督府,轉稱府立澎湖醫院[5]

明治30年(1897年),當時澎湖進駐大量日本軍隊,同時也帶來不少經營特種行業的日本娼妓藝妓。為了防止性病傳播,澎湖廳特地設立「驅梅院」,提供各種健康檢查。明治34年(1901年),澎湖廳方為預防媽宮傳染病擴散,於媽宮城外的火燒坪鬼仔山處設立「避院所」(今馬公市光明里一帶),專門收容傳染病患者。明治36年(1903年),日本陸軍在媽宮城牆外側設立「衛戍醫院」(毀於1945年的澎湖空襲[6])。海軍也在媽宮要港部(今案山里)設立「海軍病院」。綜觀澎湖日治時期的醫療設施,可謂十分周全。[1]:78

民國時期

昭和20年(1945年),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澎湖[7],同年11月接收澎湖醫院,醫院改為臺灣省立澎湖醫院,首任院長林道。[5]

民國47年(1958年)7月,澎湖醫院進行改建,原本的木造院舍全數拆除,以鋼筋混凝土水泥空心磚等建材重建,民國48年(1959年)6月4日竣工,院內設備多由美援補助。民國76年(1987年),澎湖醫院增建二樓病房,並於翌年二月完工啟用。[5][8]

民國86年(1997年),臺灣實行「精省[9],澎湖醫院遂於民國88年(1999年)7月1日起改隸行政院衛生署,後改名為「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簡稱「署澎」。民國102年(2013年),行政院衛生署升格成衛生福利部,復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5]

部門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位置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中正路10號
材料鋼筋混凝土
建成时间  明治29年(1896年):門廳(已拆除)
  昭和15年(1940年):防空壕(未開放)
(保存門廳實為  中華民國77年建築)
公众参观參觀費用:未開放
官方名称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類型登錄等級:澎湖縣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醫院設施

澎湖醫院設有醫療部、醫事部、行政部和護理部。醫療部下設共同照護中心,另設15科,分別是內科、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牙科、精神科、放射診斷科、復健科、急診醫學科、皮膚科、家庭醫學科、眼科、骨科、麻醉科、小兒科。[5]

其他

澎湖醫院亦附設有護理之家,本部位於馬公市市中心,大眾運輸便捷,院舍佔地面積約一甲,精神科病房於安宅院區,約佔地兩千餘坪,兩院合計總床數依衛生局核可床數為233床。[5]

歷史建築

澎湖醫院之「舊門廳」與「防空洞」皆被指定為中華民國歷史建築[10]

  • 「舊門廳」初建於明治29年(1896年),為立面呈半圓形構造、外牆貼磁磚的西洋風格二層樓房,修建於民國47年(1958年)。但今保存門廳為民國77年(1988年)建物。
  • 「防空壕」則初建於昭和15年(1940年),為軍防及醫療所需而築建防空壕,防空壕內有傳聲孔、通氣孔、病床、告示牌,可做為臨時醫療中心,亦於民國47年(1958年)間修建。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張, 玉璜.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中文(臺灣)). 
  2. ^ 許, 毓良. 〈馬關條約〉.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臺灣)). 
  3. ^ 黃, 驗; 黃,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臺北市: 遠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臺灣)). 
  4. ^ 許, 玉河.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Penghu.Info.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歷史與沿革〉.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中文(臺灣)). 
  6. ^ 陳, 英俊; 高, 啟進; 林, 文鎮; 郭, 金龍. 《2010 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130.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臺灣)). 
  7. ^ 賴, 澤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時報.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臺灣)). 
  8. ^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中文(臺灣)). 
  9. ^ 江, 大樹. 〈精省〉.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中文(臺灣)). 
  10. ^ 澎湖縣文化局.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Penghu.Info.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