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黑糖糕
澎湖黑糖糕(臺灣話:oo-thn̂g-ké/kué,漢字:烏糖粿),為台灣澎湖縣風味獨特的黑糖製糕點,主要的原料為黑糖、水、低筋麵粉、樹薯粉、泡打粉、小蘇打、白芝麻等,在日治時期由沖繩的琉球粿(沖繩語:アガラサー)加以改良而來,發明人為馬公市糕餅師傅陳克昌。[1][2]
上菜顺序 | 甜點 |
---|---|
起源地 | 澎湖 |
地区 | 東亞 |
主要成分 | 黑糖、水、麵粉、白芝麻等 |
簡介
黑糖糕源自日治時期,日本人遷居澎湖於馬公市南甲開設餅舖「丸八」糕餅師傅發明,招收當地學徒一同製作日式糕餅,黑糖糕技藝自此傳入澎湖。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日本人離開澎湖,澎湖學徒自行開店,並將原琉球式黑糖糕(琉球粿)揉合澎湖糕餅風味改良,原型類似發粿。黑糖糕最初僅是逢年過節、廟會祭祀用的供品,時移日易,後觀光業興起,因口味獨特,透過口碑聲名遠播,已經漸漸風靡全台,現為澎湖極具代表性的伴手禮。[1]
起源
澎湖糕餅師傅源自於水月堂,為日本人所開,專門販賣日式糕餅,陳克昌當時應募進去學習日本餅製作,同住所附近的琉球人丸八幾經交流,習得琉球粿的作法[3];此外,陳克昌的父親陳拱元也是糕餅批發商,而自身也是製作傳統糕餅、壽桃包、中秋餅和上元龜的糕餅師傅,陳克昌可謂博通傳統和日式糕餅的作法。[1]:40-4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克昌暫於日本海軍工作,1945年戰爭結束後失業,陳克昌便舊業重操,身兼糕餅師傅與糕餅批發二職。因陳克昌綽號「月仔」,店鋪的名稱就叫做「月進堂」[3],後來陳克昌也開始研發其他糕餅的作法,後世聞名的黑糖糕便是在此時改良出來。最初的黑糖糕呈現圓形,原料放入圓碗,再放進日本蒸斗排好蒸熟。現在普遍常見「方形」、切割「小塊」的盒裝黑糖糕,是在1990年代之後為了應景觀光產業發展,為了方便放置包裝盒攜帶才改變的。[1]:41
派系列表
店名 | 創辦人 | 開業時間 | 備註 |
---|---|---|---|
水月堂 | 箴島美津代 | 日治時期 | 父-陳拱元,子-陳克昌為其店鋪學徒。 |
丸八 | 丸八 | 日治時期 | 琉球糕餅師傅,與陳克昌是鄰居。 |
月進堂 | 陳克昌 | 戰後初期至1974年 | 黑糖糕於此時期改良研發出來。 |
水月堂 | 陳春雄 | 1974年夏 | 陳春雄為陳克昌長子。 |
源利軒 | 1975年 | ||
春仁 | 陳春仁 | 1993年[4] | 陳春仁為陳克昌次子,原在源利軒幫忙,後自行獨立開業。 |
水月堂 | 葉玉煉 | 2002年 | 葉玉煉為陳克昌外孫,亦是陳春仁學徒。 |
其他 | |||
黑妞 | 鄭龍蛟 | 1994年 | 寰一實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鄭龍蛟原為特產代理批發商。 「黑妞黑糖糕」乃鄭龍蛟與糕餅店老師傅自行討論研發而販售的品牌。 |
媽宮 | 洪文傳 | 1968年[5] | 前身為「振裕食品行」旗下品牌。 創辦人洪文傳原為媽宮糕餅興盛派(鹹餅)學徒。 |
頂好 | 劉安吉 | 1985年 | 劉安吉以販售鹹餅起家,為媽宮傳統糕餅業興盛派系統後人。 承繼父親劉福銳「福興」招牌後,改名「頂好」。 |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林文鎮、黃莉芸、崔璐璐、林麗芬、葉欣華、陳貴銀、陳仁和、王慧筠. 《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 澎湖縣: 澎湖采風文化學會. 1998. ISBN 9579857814 (中文(臺灣)).
- ^ 〈黑糖糕〉.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林文鎮.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輯》.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春仁黑糖糕〉. 新創圓夢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中文(臺灣)).
- ^ 〈關於我們〉. 媽宮食品 Magung Foo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