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都指挥使司

(重定向自燕山都卫

北平都指挥使司明朝初期存在的都指挥使司之一。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置燕山都卫,治北平府城(今北京市)。八年十月,改燕山都卫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十三年,隶后军都督府。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罢北平都指挥使司,改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简称北京行都督府)。十九年,罢北京行都督府,所辖卫所直属后军都督府。洪熙元年(1425年),恢复北京行都督府。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废北京行都督府。

沿革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废除大都路,改大兴府北平府

二年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治北平府。原山东行中书省所辖北平府、平滦府,河南行中书省所辖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均改隶北平行省。八月,置燕山都卫,治北平城。

八年十月改燕山都卫指挥使司为北平都指挥使司,隶大都督府。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废大都督府,北平都司改隶后军都督府

永乐元年正月,于北平府建北京,改顺天府,称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1]。都督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无定员,首领官经历、都事各一员。

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所属卫所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所属府州县直隶六部。

洪熙初,改京师顺天府为北京,仍称行在,令「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宣德三年(1428)八月,废北京行都督府。

下辖卫所[2][3][4]

  • 燕山都衛(洪武三年底)

燕山左卫、燕山右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大兴左卫、大兴右卫、燕山后卫、燕山前卫、开平卫、通州卫、密云卫、彭城卫、济阳卫、济州卫、真定卫、永平卫、宜兴所。

  • 北平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

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济州卫、济阳卫、彭城卫、通州卫。以上后改为亲军。

蓟州卫、密云卫后分为密云中、后卫、真定卫、永平卫、山海卫、遵化卫、居庸关所后为隆庆卫。以上后属后军都督府。

古北口所、宜兴所。后撤銷或合并。

紫荆关所。后隶大宁都司

  • 北京留守后军都督府(永乐元年二月)

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州衛、濟陽衛、通州衛。以上原屬北平都司,永樂四年,陞親軍指揮使司,直屬兵部。

真定衛、遵化衛、薊州衛、密雲中衛、密雲後衛、永平衛、山海衛、開平中屯衛、隆慶衛。以上原屬北平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開平衛、興和所。以上原屬北平都司,宣德五年改隸萬全都司

萬全左衛、萬全右衛、宣府左衛、宣府右衛、宣府前衛、懷安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改隸萬全都司。

東勝左衛、東勝右衛、鎮朔衛、定邊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玉林衛、雲川衛、高山衛、鎮虜衛。以上原屬山西行都司,洪熙元年還屬。

興州左屯衛、興州右屯衛、興州中屯衛、興州前屯衛、興州後屯衛。以上原屬北平行都司/大寧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寧山衛。原屬河南都司,宣德三年後直隸後軍都督府。

涿鹿衛、義勇左‧右‧中‧前‧後衛、神武左‧右‧中‧前‧後衛、武成左‧右‧中‧前‧後衛、忠義左‧右‧中‧前‧後衛、武功中衛、盧龍衛、武清衛、撫寧衛、天津右衛,梁成所、常山所。以上建文/永樂年間新設。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于志嘉. 明北京行都督府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008. 
  2. ^ 郭红; 靳润成. 周振鹤 , 编.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 明史 志第六十六 兵二. 
  4. ^ 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