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溪是古时广州城区的重要水道。因为当时广州的珠江受到潮汐影响,水质呈咸苦,而甘溪却水质甘甜,因此得名。甘溪的上游(今小北路以北)又称菖蒲涧,下游则称文溪越溪[1]其历来不仅给予广州城航运、灌溉之利,也是城内饮水、用水的重要来源。

广州恒福路内环路出土的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溪造”铭文砖,藏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

甘溪发源于白云山东麓,流经蒲涧滴水岩、濂泉(今濂泉路北),向西南流经今广园路,南流至上塘、下塘,经越秀山东麓,然后分东西两支继续南流。东支流(主流)经今小北路、仓边路汇入珠江;西支流经今教育路、西湖路流入西湖,再汇入珠江。

三国时期,陆胤主持疏浚了甘溪,并建塘储水,使甘溪水成为既可饮用,又能航行和灌溉农田,促进了当时的广州发展。唐朝会昌年间,时任广州节度使卢钧继续疏浚甘溪,利于船只航行,又在两岸广植树木,使之成为踏青旅游的好地方。但在宋朝时,由于沙河的溯源侵蚀,上游菖蒲涧的水流改道流入沙河,下游逐渐淤塞。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下游在今越秀北路西段被人工改道,流入东濠涌

參見

参考

  1. ^ 古文溪的变迁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