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

通過移動裝置的支付方式
(重定向自移动支付

行動支付(又稱行動付款數位付款電子付款感應支付掃碼付款數位支付電子支付掃碼支付)是指使用行動裝置進行付款的服務。在不需使用現金、支票或信用卡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使用行動裝置支付各項服務或數位及實體商品的費用。雖然使用非實體貨幣系統的概念已存在許久[1],但支援此系統的科技直到近期才開始普及。

行動支付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形式應用[2][3]

形式問題也會導致行動支付的比例提高。主要的行動支付方式共有五種類型: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行動裝置網路支付(WAP)、應用程式支付(APP)、 條碼支付Barcode, QR碼)和感應支付(NFC)。此外,在海地等國家也開始出現行動服務營運商與銀行合作的支付方式。 許多公司提供了行動支付的解決方案,包括金融機構信用卡公司[4]、網路服務公司(例如Google[5]、行動通訊服務營運商、主要的通訊網路基礎建設商(例如Orange的w-HA)以及生廠行動裝置的跨國公司(例如Ericsson[6][7]BlackBerry蘋果公司)。

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

在以簡訊為基礎的行動支付方式中,消費者透過SMS簡訊或USSD發送支付請求至一個電話號碼或簡碼,支付的款項由電信帳單或電子錢包中扣除。支付的對象在收到支付成功的確認訊息後提供商品或服務。由於在過程中通常不會提供消費者的實體地址,因此大多數接受簡訊支付的服務為數位商品,接受支付的商家透過多媒體簡訊(MMS)服務傳送消費者購買的音樂、手機鈴聲、壁紙圖片等。此外,商家透過多媒體簡訊也可傳送條碼,消費者可在商家處出示條碼並在掃瞄後換取商品服務。以簡訊為基礎的轉帳支付服務在亞洲及歐洲十分盛行。

行動網路支付(WAP)

消費者透過網頁或額外下載並安裝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來進行支付。這種方式使用無線應用協議(WAP)作為技術基礎。

應用程式支付(APP)

在2018年10月4日,Mastercard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數碼港及教育應用程式開發商 GRWTH 主辦的「香港教育界電子貨幣促進計劃」[8]推出香港首個多元化 in-app 電子支付功能,為香港教育界帶來無現金支付體驗。

在2019年4月4日,GRWTH P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榮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生活(生活時尚)金獎[9]

QR碼支付

 
商家张贴的用于消费者付款的QR码

QR碼是一種正方形的二維條碼。QR碼能夠簡單地將資訊輸入行動電話中,能讓輸入網址或複製一段文字變得簡單。

QR碼最早在1994年誕生。最早的應用為對倉庫內的貨品進行追蹤管理,QR碼是為了取代傳統的1D條碼而設計。傳統的條碼僅能儲存數字資訊,必須與資料庫對照後才能轉換為有用的內容。QR碼則可直接在條碼中儲存文字資訊,在亞洲和歐洲有著廣泛的使用。

2012年在台灣, 由蔡政儒、張互賓、王佑仁與王振芳發明的行動支付技術,可以透過影像圖像(Barcode/QRCode)、聲波等傳輸行動交易資料,與多重密碼驗證功能,獲得台灣發明專利,並取名HyPocket於2012年11於Facebook上公開下載,本著開放式架構的精神, 教導大眾使用。[10]

在德國,一間名為GO4Q的新創公司在2012年10月推出了一項結合櫥窗和行動裝置購物的系統。該系統在2012年12月加入了行動支付的功能。GO4Q利用標準的信用卡支付系統,因此不受區域的限制。這套系統需要一次性的註冊程序才能使用。在消費者和商家方面,這套系統能在任何智慧型裝置(iOS、Android)上使用。MasterCard在2012年推出了另一款行動支付應用程式「QkR」,此系統在澳洲使用,並在紐約的洋基球場進行測試。消費者可使用應用程式掃描QR碼,選購食物或其他商品。

中国大陆,因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移动付款技术为QR碼支付技术。这也使得QR碼支付在中国大陆社会极为普遍,有別於以NFC支付為主的一些已開發國家。

在台灣,因為LINE Pay街口支付所使用的技術為QR code支付,故QR code支付也相當普遍。[11][12]

在香港,以QR碼支付的普及率甚低。2021年上半年,多種公共交通工具的QR碼使用率僅為0.5%。[13]

澳門,以QR碼支付的普及率較高。自2014年由澳門通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首推QR碼支付(Mpay)起。到2022年1月,澳門金融管理局推出其金融產品聚易用結算支付系統,將澳門本地各金融機構QR碼支付功能聚合使用[14]。2023年8月推出聚易用+,使聚合支付場景更廣,目前只限在公共巴士的QR碼支付[15]

感應支付

近場通訊(NFC)支付方式經常在實體商店或交通設施中使用。消費者須使用配備有智慧卡的行動電話,並將行動電話置於感應器模組前。大多數的交易並不需要額外授權,但也有部分交易在完成前要求輸入密碼或使用指紋授權。支付的款項可由預付帳戶或銀行帳戶中扣除,或計入電信費用中收取。

最常見的是Visa PaywaveMasterCard ContactlessApple PayGoogle Pay,目前已經在歐洲、北美為主的已開發國家有極高的普及率。

NFC行動支付的普及速度與範圍目前面臨嚴峻的挑戰,這是由於缺乏支援NFC支付的基礎設施、複雜的生態系統、營運商架構和標準所致[16]。然而,部分行動電話製造商和銀行對NFC行動支付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為,例如易利信和Aconite公司推出了幫助銀行建立讓消費者透過NFC進行行動支付應用的服務[17]

日本的NFC支付營運商與大眾運輸系統有著緊密的連結,例如東日本旅客鐵道(JR East)旗下路網所使用的Mobile Suica。由於包括Mobile Suica、Edynanaco的NFC支付服務皆使用「Osaifu-Keitai」(おサイフケータイ)系統架構,Osaifu-Keitai已成為日本的NFC支付標準系統。其核心技術「Mobile FeliCa IC」是由索尼NTT DoCoMo和東日本旅客鐵道共同擁有。Mobile FeliCa技術是以索尼的FeliCa為基礎,FeliCa是日本的非接觸型智慧卡的主要標準,香港的八達通公司也是用這個技術。

國際市場上有使用NFC支付的Token技術代碼化信用卡,如:Apple的Apple PayGoogleGoogle Pay、Samsung的Samsung Pay。結帳時使用虛擬卡號支付,減少實體卡號暴露盜用的危險,是一種高安全的支付技術。2017年起,日本Suica已整合在Apple Pay電子錢包裡[18]

其他商家的行動支付方式同時使用了NFC和行動裝置上的條碼,例如Cimbal和DigiMo[19],這樣的方式能讓不支援NFC的行動電話也可使用同一套系統進行支付。

參見

資料來源

  1. ^ Pre-1900 Utopian Visions of the 'Cashless Society'. MPRA. 2012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2. ^ GSMA Mobile Money Deployment Trackerfrom wirelessintelligence.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Japanese Drive Mobile Payment Market. Ericsson.com. 2010-11-02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8). 
  4. ^ Stamatis Karnouskos,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Vol. 6, No. 4, pp. 44–66, 2004. (PDF). 
  5. ^ Mobile payment apps – a fresh perspective on online finances. 2014-02 [2015-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6. ^ Ericsson launches mobile phone banking services. Reuters.com. [2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7). 
  7. ^ Ericsson Money Services brings connected mobile money to Europe. Ericsson.com. [2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8. ^ Mastercard•GRWTH 合攻教育界 推無現金支付. e-zone. 2018-10-04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9. ^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智慧生活獎項 (PDF).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2019-04-04 [2019-04-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18). 
  10. ^ hypocket. 電子錢包.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11. ^ 數位時代. LINE生態圈大發威!LINE Pay用戶突破1,100萬,平均0.05秒就有一筆交易. 2022.11.1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12. ^ 補貼推廣奏效?QR Code支付使用率,大幅超越NFC感應. 數位時代. 2019.07.18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13. ^ 【電子支付】港鐵、巴士等引入二維碼支付 上半年使用量僅佔0.5%. 香港經濟日報. 2021-09-15 [202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14. ^ “聚易用”聚合支付專題網頁今(21日)推出. 澳門金融管理局(AMCM).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 2021年1月21日 [2023年6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6月26日). 
  15. ^ 聚易用周五起可搭巴士. 澳門日報. 2023-08-09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16. ^ VDC: NFC Adoption Will Be Slower Than Expected. RFID Journal. 2008-03-03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17. ^ Ericsson and Aconite collaborate on mobile contactless payments. Mobile Payments Today. [201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6). 
  18. ^ 存档副本.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19. ^ Digimo Group NFC Dual two phase commit. Nearfieldcommunicationsworld.com. 2010-10-15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