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師孟
程師孟(1009年—1086年),字公闢,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諫議大夫、給事中、集賢殿修撰、都水監、光祿大夫,[1]著有《續會稽掇英集》二十卷[2]、詩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3]、《長樂集》一卷[4]、《水利圖經》。
生平
景佑元年(1034年),程師孟考取文科進士[3]。初任光水、錢塘二縣縣令、後任南康軍知州、楚州知州、提點夔州路刑獄。[1]
開放糧倉
瀘州一帶的西方民族經常進犯渝州,使者所在的萬州,距離遙遠,一有敵訊,軍隊需要一天才能抵達支援。程師孟見狀立刻奏請遷路,治所移動到渝州。[1]
夔州沒有常平倉,程師孟奏請設常平倉。此時恰遭逢災年,糧食不足,程師孟未向上呈報就下令調用其他地方的儲備糧食。有些官吏很擔憂,便向程師孟建議不能這樣做。程師孟表示若是按照流程等待指令,災民都會餓死,最終還是開倉發糧。[1]
水利長才
程師孟移任河東路。山西一帶很多土山,旁接山谷的河流,在春、夏之際大雨的時候,水質跟黃河一樣混濁,俗稱“天河”,可以作為灌溉用途。程師孟說服當地百姓出錢出力,開渠築堰、用淤泥造出一萬八千頃的良田,程師孟將這過程寫成一本《水利圖經》,將這本有寶貴經驗的書籍頒發至各個州縣。[1]
後來程師孟擔任度支判官、洪州知州,洪州時常有水患,程師孟以積石築江堤、疏通章溝、揭北閘、調節水量升降,一系列的作為導致洪州日後無水災發生。[1][5]
摘奸發伏
程師孟出任江西轉運使時。袁州因官員中有奸細,盜賊頻繁問題無法解決,許久都無法將賊人繩之以法,程師孟上任後僅捉拿審問幾位官員,將他們送獄,盜賊們便輕易被擒獲。[1]
築城防衛
程師孟進封加直昭文館,調任福州知州,程師孟修築子城、建設學校。後又調任廣州知州,州城被儂智高破壞,每次警報,百姓都害怕而逃,眾人都認為地勢低平、土質惡劣無法修築。程師孟到來後,在廣州六年,修建西城,交趾軍攻陷邕管後,聽聞廣州城相當堅固,便不再東進。此時程師孟已調離廣州,朝廷為感念程師孟功勞,任命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都水監。[1]
性格
程師孟常常擔任地方重鎮官吏,為政簡約但嚴格,連輕罪犯人都是親自處置。程師孟料事如神能揭露懸案,對地方豪強、惡霸、慣犯都嚴懲,因此程師孟的下屬都對他很恭敬。洪州、福州、廣州、越州的百姓都為程師孟建立生祠。[1]
軼事
程師孟擔任洪州知州的時候,在府中造了一間房名為靜堂。由於程師孟非常喜歡,所以每天都去,並作了首詩說“每日更忙須一到,夜深常是點燈來。”李元規看到後調侃說白天來、晚上也來,還常來,這是如廁吧。[7]
程師孟喜歡遊覽山川,曾上烏石山,讚賞美景,熙寧年間,在擔任福州知州任內將閩山( 原作烏石山 )改名道山,並建了道山亭。[8][9][10]曾鞏繼任福州知州。程師孟知道後,寫信懇請曾鞏寫了篇《道山亭記》。[10]
熙寧元年(1068年),程師孟與祖無擇遊西湖,當時張先生病,知道此事後作詩《屬疾聞知府龍圖與公闢大卿學士八月十五游山泛湖夜歸》。[11]
熙寧二年(1069年),程師孟就任福州知州,在鼓樓設置水鐘銅壺滴漏,鼓樓因此得名。
薦福寺內,其地有淺沙泉、跑馬泉,水質為城中第一,程師孟擔任洪州知州時闢作“雙泉堂”、潘興嗣為《記》。[12]
程師孟曾當面對王安石讚賞說他的文章作品蓋世,很榮幸和他在同一個時代,生平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王安石為他寫一篇墓誌銘,或許能藉其文章讓自己名聲得以流傳千古。[13]
評價
外部連結
[编]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宋史·程師孟傳》
- ^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
- ^ 3.0 3.1 3.2 3.3 3.4 《吳郡志·程師孟傳》
- ^ 《宋史·藝文七》
- ^ 《新安文獻志》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九十》(起訖時間起哲宗元佑元年):戊申,光祿大夫、集賢殿修撰致仕程師孟卒。
- ^ 《東軒筆錄·卷之十五》
- ^ 《福州府志乾隆本卷·卷之五》
- ^ 《烏石山志》:宋郡守程師孟改名「道山」,建「道山亭」,曾鞏作記,山之名日益彰矣。
- ^ 10.0 10.1 10.2 《道山亭記》
- ^ 《永樂大典》
- ^ 《江西通志·卷三十八》
- ^ 《宋稗類鈔·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