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基政府船塢
筷子基政府船塢(葡萄牙語:Oficinas Navais Fai Chi Kei),正式名稱為船舶建造廠,由於配合澳門未來的發展需要,於2003年媽閣上街舊址,搬往筷子基船澳街。
筷子基政府船塢 Oficinas Navais Fai Chi Kei | |
---|---|
概要 | |
類型 | 政府船塢 |
地點 | 澳門特別行政區花地瑪堂區船澳街 |
开放 | 2003年 |
歷史
2000年政府有意配合將媽閣廟一帶地段發展為專題觀光區,有逾百年歷史的媽閣政府船塢及嘉路士一世船廠,計劃遷至筷子基南灣填海區,屆時附近水道可能要疏濬,以符合需要[1]。
為配合媽閣重整規劃,原座落於媽閣塘的政府船塢將遷入筷子基南灣新址。新船塢在2002年2月6日動工,爭取年中落成。新政府船塢位於筷子基南灣的港務局旱塢原址,佔地約142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670平方米,造價48288540.2元。據工務局介紹,工程開展前,首先位於船澳街原屬於港務局倉庫及其餘兩座小型建築物拆除,然後在船澳街及林茂海邊大馬路、面向筷子基南灣的交匯處,新填出混凝土平台,作為船塢新址。工程分三區。區建築面積約2450平方米,高約12米,為政府船塢的貨倉、汽車維修部、電工部及木工部。中間的區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一條寬30米、長60米、高20餘米的鋼結構船排,用於將船引上廠房維修。另設有寫字樓﹐以及佔地8750平方米的碼頭工作平台及總長140米的滑道。近林茂塘的區建築面積約2324平方米,為船塢的機械廠房。旁邊設有25厘米厚混凝土牆的易燃品倉庫。由於媽閣第一期填土工程即將動工,當局力爭新船塢半年後基本完竣,使政府船塢能夠及時遷入新址,之後開展第二期填土工程。此外,為配合新船塢的興建,筷子基排水渠也將要改道[2]。
2003年8月開始遷入新址,原廠址的舊有生產設備遷至新船廠。12月正式啟用,在舉行揭幕禮上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表示,港務局與政府船塢合併,估計可在預定時間內完成,合併後將更有利用資源運用,有助提高港務局的效率。政府船塢代廠長鄺錦成致詞時表示,政府船塢具過百年的悠久歷史,一直從事政府船隻修造及購置等工作,範圍還包括應公共行政機關及私營機構委託要求,參與各類水、陸機電工程項目等其他工作,提供相關領域技術援助[3]。
2005年7月,政府船塢併入港務局架構內,成為港務局轄下的一個從屬廳級單位,更名為船舶建造廠[4]。
設施
船塢平面面積約15000方米,建築樓層總面積約24500平方米,包括行政大樓及機械、造船、電器、木器、汽車等五個工場及一個物料倉庫,船塢除原廠址遷至的舊有生產設備外,還擁有一套提升能力達五百噸,淨排道寬15米,長140米的斜道船排、一輛提升能力為150噸,可容納長16米,寬6米船隻之抱船專用設備,以及兩台吊重能力為8噸的碼頭吊臂,大大增強該廠的入塢作業能力,由於生產場地面積的增大、設備之增強,整體的生產條件都得到了改善。
現時船塢除了進行造船及修船的工作外,還負責政府車隊的檢驗、維修、保養和狀況鑑定的工作。當中船舶建造和維修的對象,主要是海事及水務局和海關的船舶,在例外情況下,亦有承接一些私營企業的外判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