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颊锥尾鹦鹉
绿颊锥尾鹦鹉( Pyrrhura molinae ) ,又名绿颊鹦哥,是Pyrrhura属的一种小型鹦鹉,属于新大陆鹦鹉亚科Arinae中的长尾鹦鹉。术语"小太阳"(Conure)通常用于这只鹦鹉及其作为观赏鸟类中的亲属。它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
绿颊锥尾鹦鹉 | |
---|---|
Kuala Lumpur Bird Park, 马来西亚河川生态园, 新加坡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鹦鹉目 Psittaciformes |
科: | 金刚鹦鹉科 Psittacidae |
属: | 小锥尾鹦鹉属 Pyrrhura |
种: | 绿颊锥尾鹦鹉 P. molinae
|
二名法 | |
Pyrrhura molinae | |
栖息范围 (Pyrrhura molinae)[1] |
描述
绿颊锥尾鹦鹉体长26 cm(10英寸),重 60 至 80 克。主体为绿色,有着棕色/黑色/灰色的头部,眼部周围有一圈白色。脸颊为绿色,翅膀上有着蓝色的初级飞羽,灰色的喙和一条长长的栗色尾巴。胸部有短横纹,腹部为红色。雄性与雌性的外观几乎相同。 [2]雄性通常可能拥有灰色的脚,而雌性则为粉红色,但唯一真正可验证的方式来识别绿颊锥尾鹦鹉的性别是通过DNA 测试。
分类
Pyrrhura molinae, (Massena & Souance 1854)
- P. m. australis, Todd 1915
- P. m. flavoptera, Maijer, Herzog, Kessler, Friggens & Fjeldsa 1998
- P. m. hypoxantha,(Salvadori 1899)
- P. m. molinae, (Massena & Souance 1854)
- P. m. phoenicura, (Schlegel 1864)
- P. m. restricta, Todd 1947
- Pyrrhura molinae, (Massena & Souance 1854)
P. m. sordida 在自然界中以常见的绿色变体或稀有的黄色变体出现(但在人工饲养中更为常见)。 [2][4][5]黄色变体也被称为黄边小太阳鹦鹉[6],曾经被错误地认为是一个单独的物种,即 P. hypoxantha 。 [7]因为历史遗留缘故,有时P. m. sordida 也被称为P. hypoxantha 。
绿颊锥尾鹦鹉与栗腹长尾小鹦鹉( P. frontalis )相似, [6]因此某些学者们曾经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 [7]它的外观也与Pyrrhura deüillei和Pyrrhura rupicola相似。 [6]
分布和栖息地
绿颊锥尾鹦鹉生活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中西部和南部、玻利维亚北部和东部、阿根廷西北部和巴拉圭西部。[1][4][7]它们的栖息地坐落于森林和林地,通常在树顶组成 10 到 20 隻的群体。在食物较多的地区,还能形成更大的群体。同时,它也是一种流行的宠物。 [6]
饮食和行为
绿颊锥尾鹦鹉吃各种种子、蔬菜和水果。平均一窝能够产 4-6 个卵。孵化时间从 22 到 25 天不等,平均为 25 天。他们是锥尾鹦鹉中最为安静的物种,经过训练后可以学习一些表演技巧和有限的词汇。
繁殖
作为观赏鸟类
绿颊鹦鹉(商品名为绿颊小太阳鹦鹉)在观赏鸟类中很常见,是受欢迎的宠物。它们顽皮、关爱主人、并且很聪慧,被称为“小身体里有大个性”。它们可以学会说话,尽管词汇量有限且声音沙哑。 [10]它们喜欢被轻轻握住,并且可以学习仰卧、“接吻”、摇晃、倒挂等技巧,甚至可以接受如厕训练。绿颊鹦鹉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很吵闹,所以即使住在公寓中也可以享受它们的陪伴。 [11]它们很喜欢咬人(尤其是在幼年期),但主人可以用耐心和时间来矫正这种行为。
它们喜欢水果(尤其是香蕉和葡萄干)以及向日葵、红花和火麻籽等种子——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绿颊鹦鹉也喜欢餐桌上的食物——它们是群居动物,喜欢和家人一起进食。它们可以吃土豆、胡萝卜、玉米、面包、意大利面和普通的爆米花。剪羽或关在笼子里的鸟可能会因食用过多脂肪含量高的种子(如葵花籽和花生)而变得肥胖。含钙的颗粒状饲料(俗称滋养丸)可提供适当的营养,应占其饮食的 60-70%。 [12]理想的饮食是 70% 的饲料、20% 的水果和蔬菜以及 <10% 的零食。有肾脏有关的健康问题的鹦鹉不应给予高蛋白饮食,因为它可能导致痛风; [13]兽医规定的低蛋白饮食可用于有这种情况的鸟类。 [14]
-
肉桂变种
-
凤梨变种(雏鸟)
-
蓝化变种(剪羽成体)
-
黄边变种
参考
- ^ 1.0 1.1 1.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yrrhura molina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85820A130103512 [11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85820A130103512.en .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iucn status 11 November 2021”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2.0 2.1 2.2 Forshaw (2006). plate 85.
- ^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Resource: Psittaciformes (Version 9.026). Zoonomen.net. 2009-07-26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3).
- ^ 4.0 4.1 Collar, N.J. (1997).
- ^ Berlo, B.V. (2009).
- ^ 6.0 6.1 6.2 6.3 Forshaw (2006). page 114.
- ^ 7.0 7.1 7.2 Juniper; Parr. Parrots: A Guide to Parrots of the World. 1998: 462. ISBN 978-0-300-07453-6.
- ^ 存档副本.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 ^ 存档副本.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Green-Cheeked Conure – Pyrrhura molinae. Lafeber. [2019-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Specialist Breeders – Birds for Sale – All About Green Cheek Conures. All About Birds. [201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9).
- ^ Green Cheek Conure (PDF). Petco.com. [2013-1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10).
- ^ Gout in Pet Birds. 2ndchance.info.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 ^ Green Cheeked Conure. Central Pet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Web Archive Cop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2).
引用文献
- Forshaw, Joseph M. Parrots of the World;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 Illustrated by Frank Knigh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691-09251-5.
- Per CITES Reference and IATA LAR 43rd Edition, these birds are classified to fall under CITES Protected species under categories I and II in the CITE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