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6月4日) |
萧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1]),原名萧克森,字子暲[2],读书时起名萧植蕃,笔名有天光、萧爱梅(Emi Siao)等,男,湖南湘乡人,中国现代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早年就读小学和师范时的同学。《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
萧三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萧克森 1896年10月10日 清朝湖南省湘乡县 |
逝世 | 1983年2月4日 中国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别名 | 萧爱梅 |
职业 | 诗人 |
活跃时期 | 19世纪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中国少年共产党 |
亲属 | 父亲 蕭岳英 兄弟 萧子升 |
学历 | |
经历
| |
代表作
|
主要著作有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诗集《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也流传甚广。
生平
早年在湘乡县东山小学、东山学校读书,均与毛泽东同学。1913年长沙第四师范学校并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因此入后者读书,因此又与萧三同学。1914年娶妻谭雪君(1922年病逝)。1918年春,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英文和唱歌。同年4月13日,与毛泽东、李维汉等创建“新民学会”。同年到北京,与毛泽东相从甚密。 [3]
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3年,娶妻瓦萨(苏联人,不久因回国问题而离婚)[4],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曾参与了拉丁化新文字工作,与陈乔年一起翻译了《国际歌》。[5]1924年回国,任共产党湖南省委委员兼社青团省委书记。1927年因病到海参崴,后主要在苏联活动。1930年,萧三作为中国左联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1934年,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代表中国左联发言。同年结识德国姑娘叶华(原名Eva Sandberg)。1935年8月叶华放弃德国国籍,加入苏联国籍,与萧三结婚。
1939年春与邓发等回国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协、文化俱乐部等部门工作,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新诗歌》等杂志[6],发起并组织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诗朗诵运动。1943年与甘露发生恋情。夏,与叶华离婚,叶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苏联。
抗战胜利后,曾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常委和华北文协主任,编辑出版了民歌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7]
1949年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文委主任、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1949年4月,访问苏联,与叶华重逢,复合,一同返回中国。[8]不久与甘露离婚。与叶华再次结婚。
1961年秋因请苏联人到家做客,被当作苏修特务审查。1967年6月,与妻子叶华被分别关押在秦城监狱。1974年10月释放,但仍然受管制。1979年才在胡耀邦的过问下平反。
家庭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1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5).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7).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8).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5).
- ^ http://skb.hebnews.cn/20060314/ca722314.htm[永久失效連結]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6).